第(3/3)页 每丢出一条,在场的年轻学士们脸色就变化一分。 精通财税,逢人便笑的郭解元坐直了身体,飞快在心中默算贷利。 门阀士族出身,贵公子气度的王猷脸色发沉,却是一言不发,只是嘴唇紧抿。 其余学士,也是面色各异。 有的惊异,有的赞叹,有的沉凝,有的面露担忧…… 却无人注意到。 角落里,捧着纸笔偷听的赵都安表情逐渐变得古怪起来。 这十策,虽有许多细微差异,但这隐隐的熟悉感是怎么回事? 赵都安皱眉思索,久远的记忆渐渐清晰起来。 青黄不接,分两税…… 等等! 赵都安呼吸一窒,他想起来了! 怪不得这样熟悉,什么“春秋两税”法,分明不就是改了名字的“青苗法”么? 还有丈量土地,划分上中下三等的……虽有不同,但不也是均田法的变种么? 赵都安越听越耳熟。 对方这些策略,好几条,都与他熟悉的宋代王安石变法相近。 不过,相比于王安石那套,韩粥的策略,虽有几条相似,但在具体细节阐述上,却要温和许多。 且尤其强调: “务必徐徐图之,且任用贤才。” 显然,这位第一才子心中也清楚,所提出的部分策略存在弊病。 若操之过急,或用人不对,哪怕成功扭转大虞的财政危机,但留下的坑,也不会小。 “嘶……玩这么大?”赵都安轻轻摇头。 任何未曾经过验证的策略,都没人知道具体的结果。 所以,这十条策略,纸面上,的确对扭转朝廷危机有极大功效,这应该也是董太师提及的原因。 韩粥这人,也的确不简单,以区区翰林编修之职,能搞出这十策来,足见智慧。 可惜……赵都安轻轻摇头,知道这套法度,本质乃是搜刮天下财富入国库。 违背客观规律,只怕难成。 手中毛笔,先在纸上依次写下韩粥十策的名字,然后,在“春秋两税”和“分田法”后打了个x。 也在科举改良法等几条策略后打了个对号,这几条倒可采纳。 然后,他又翻了一页纸,懒得再听。 而是刷刷刷,在纸上先写了“一条鞭法”四个字,之后想了想,又划去。 抄都抄了,索性一步到位,他另起一行,写下“摊丁入亩”四字。 而就在赵都安回忆相关内容的同时。 董太师等人,也针对韩粥十策,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显然,这份奏疏造成的轰动颇为不小。 韩粥凭借此奏疏,也坐实了修文馆中第一青年学士的位子。 只是女帝始终一言不发,没有点头,也没有摇头。 董太师也深知这方法虽有效,但弊端也不少,干脆放任学士们议论,群策群力,共同商讨。 时间在讨论中流逝的极快。 董太师看了眼沙漏,惊觉已经快到中午,轻轻拍了拍桌案,众人也都朝他看去。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