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刘宽并没有开口,因为朱标开口了。 “此事在本宫看来并不算问题——地方上户房管理户籍,税房负责收税,只需在收税前去户房借阅黄册,抄录户籍认定数目即可。” “此外,地方上多有户房吏员借住职权之便贪腐谋私的,而今将户籍与丁税事权分开,正好令二者互相挟制。” “即便户房、税房勾结在一起贪腐谋私,也比原来难一些,事情败露的可能也更大些。” 说完,朱标笑了笑,问:“赵大学士对刘副郎的这份奏疏可还有别的疑问?” 朱标如今在朝中是非常得文臣们拥护的,几位阁臣更是对他寄予厚望,万万没想到,此番他不仅支持六部改革,还如此维护刘宽。 赵民望虽仍觉这么做会带来人员冗杂的问题,却知说来没用,便拱手道:“谢太子殿下解疑,微臣没什么要问的了。” 朱标点点头。 其实将丁税权分到税部,是君臣三人商议的结果——他方才所说都是表因,真正的原因,却是刘宽当时提出了“摊丁入亩”之策。 他和父皇当时一听,便知道此策有利于穷苦百姓,又能促进人丁增长,还有些许压制土地兼并的作用,自是喜欢得很。 只是考虑到六部改革未成,此事不适合在此时就拿出来,便让刘宽在奏本中隐没不提。 至于他出来为刘宽说话,也是之前就讲好的。 在他和父皇眼中,刘宽专心做事即可,不应该陷入朝堂争论中。 朱标原以为,他站出来力挺六部改革之事,应该能让其他阁臣都闭口了。 没成想刘仲质又站了出来。 刘仲质直面向朱标,道:“太子殿下,微臣以为,地方上案件审判若只交给典史,只怕很容易造成冤假错案,殊为不妥。” 朱标道:“如何不妥?案件既指定由典史办理,若出了冤案,便可让典史负责。” “况且典史也并非没有监督——知县、县丞、主簿对案件皆有知情权,刑房典吏作为副手亦可监督。” “此外,大案、命案、要案,都是需要报给上级部门核查、定案的,若有冤假错案,很容易显露。” “再不济,还有巡查御史,澄清污浊。百姓若有切实证据,甚至可以捉拿贪官污吏,上京来告状。” “凡此种种,皆可降低冤假错案出现的可能,何必非让几个县官参与其中?” 听了朱标这番话,刘仲质便意识到,朱标不止是支持六部改革那么简单,只怕是刘宽这份奏章内容都提前与其商量过了。 他一时又挑不出别的缺漏,便拱了拱手,退回原位。 两位阁臣先后折戟,其他阁臣也挑不出这份奏章的毛病,便都沉默下来。 见此,朱元璋道:“既然众卿对刘副郎这份改革六部的奏疏没别的意见,咱们便趁着今日的机会,集思广益,说一说这六部变九部之事该如何详细落实。” 随着这次并不正式的御前会议继续,讨论到各部改革的一些具体内容,刘宽才开口说两句。 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 等到刘宽等人从奉先殿出来时,天似乎都黑了,却是这场会议足足开了近两个时辰! 会议最后不仅确定了变六部为九部的详细办法,还在老朱的授意下,顺带改革了通政司。 通政司将提升级别,改为通政院,设院使、院丞、院判各一名。 下辖承进司、驿传司、交通司。 其中承进司、驿传司都只是将通政司原有的职能规整一番,改了个名字。 承进司甚至是唐宋时便有过的,俗称银台。便是驿传司,也同样是元代通政院的下属机构。 唯有交通司是真正的新设机构——刘宽在六部改革奏本中原来设想了十部,最后一个便是交通部。结果让老朱给否了,于是就有了通政院交通司的出现。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