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唐宋之辩,共欢故岁!【求追订】-《带着铁路到大明》


    第(2/3)页

    原本大多数人对朝廷科举涉及数算以及什么自然、百工也是不理解,私下里非议的更是不知有多少。

    此时听了徐祯这一番话,一些人不自禁的点头,算是理解了些。

    徐祯喝斥的这几个文人确实大多才学不高,因此,哪怕心里仍难接受徐祯的言论,其他人也一时想不到反驳之言。

    唯有陈继之在思虑几息后,道:“阁下仅以武功论唐宋之事未免偏颇了些——李唐固然武功赫赫,却也因过于重视武功,忽视了礼教文治,招致藩镇之祸,以及后来的五代乱世。”

    “宋代引以为鉴,取儒学重礼教,方能在辽金夏蒙这些异族虎狼窥视、撕咬下,坚守汉家江山近四百载。”

    “若宋仍像唐代那般,只怕靖康之难后,汉家江山便四分五裂,早一百多年没了!”

    徐祯到底年轻,没想到赵宋屡败于异族政权的丑事竟还能这样“解释”,一时给气懵了。

    他愣了愣,才驳斥道:“你这是歪理邪说!我便问你,若能选择,你是希望我汉家江山如唐代般亡于藩镇,还是如宋代般亡于异族?!”

    陈继之皱眉,似是在认真思考这问题。

    这时两人上楼后,瞧见徐祯,便神色一喜,快步走来。

    “茂吉(徐祯字),可让我们碰着你了。你可知华玉如今住在何处?”

    这两人是沈璘在国子学的好友,范阳、周文礼。

    徐祯当初跟沈璘一起受科技司招募为吏,这俩人向他打听沈璘倒也正常。

    徐祯担心对面的文人再想出什么“歪理邪说”,无法招架,便趁机道:“沈璘就在里面,我们进去。”

    遂引着两人进了隔间。

    这场争论便到此为止了。

    不过,却有不少听了全过程的人在思考——若非选一个,是该选唐之亡于藩镇,还是如宋般亡于异族呢?

    这些人几乎都在胡元统治下生活过,因此并未想多久,心里很快有了答案。

    自是选择大唐!

    隔间内,五人互相见礼后坐下。

    范阳、周文礼开始东拉西扯。

    沈璘听了几句,便点破两人用心,“你们可是为科举之事而来?”

    范阳讪笑,“就知道瞒不过你——这不是科举要考数学还有那自然、百工吗,数学且不说,那自然科学我们却是想请教你一番。”

    这人说着拿出一本书册,正是《自然科学》期刊。

    “这书据说是科技司那位刘副郎写的,你们当初既跟随他,想必已深通此道吧?”

    “正好眼下年假,我与守礼(周文礼字)便想打搅两日,将这《自然科学》上的内容吃透。”

    一听这话,沈璘、马梦阳、徐祯三人都皱起眉头。

    因为这人虽说着求人的话,可话里话外却透着对自然科学的不屑。

    若非如此,怎么会觉得他们跟随刘宽数月便能深通自然科学之道?

    若非如此,又怎会认为区区两日便足够他们吃透《自然科学》上的内容?

    徐祯知道沈璘、马梦阳都是不喜争执的性子,便率先开口,“你这话说的,我们当初到科技司是去做事的,又不是只为了学习。”

    “况且自然科学之道博大精深,别说区区数月,便是数十年我等也未必能深通其中道理——这话以后莫要再说了,免得惹人笑话。”

    听见这话,范阳只是脸色一僵便恢复正常。

    周文礼却勃然变色,道:“徐茂吉,我们问的是华玉,关你什么事?你一个在诚心堂呆了数年都难晋升的又有什么资格教训我们?”

    “你!”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