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年近五十的道衍和尚为了不显眼,作侍卫武官打扮,骑马走在朱棣身侧。 朱棣道:“根据光明卫搜集的情报,结合方才那李义夫所言,高丽虽然十年前以武力取了此岛,可至今岛内仍有多股反抗他们的蒙古人及耽罗人势力。” “这几股势力虽然人数不多,缺少装备、粮草,不足以推翻高丽在岛上的统治,却也令高丽疲于应对。” “因此过去十年,高丽除了从岛上获得少量税收,主要是依靠此岛上的优良牧场养马,以马匹进贡北元和我大明。” 道衍听了稍稍沉思,便道:“殿下,此岛编户百姓不过一千多户,且多以捕鱼为生,能贡献的税赋极少。” “因此,十年之内,恐怕朝廷都将以岛上牧场为主。而要养出好马,仅有牧场还不够,还需有好的牧马人。” “岛上反抗高丽的蒙古人既能存活下去,必然与已经归顺高丽的牧民有所勾结。” “殿下此番负责接收此岛并镇守三个月,时间充裕,或可设法替朝廷收服岛上的蒙古人。此事若能成,功劳必定不小。” 朱棣听了哈哈一笑,“俺正有此意。” 两人一路交谈,有侍卫、护卫军屏蔽周围,倒也不怕别人听了去。 没过多久,一行人就来到了济州城前。 道衍抬眼看了看面前跟大明某些县城差不多的小城池,便摇着头感慨道:“耽罗国历史颇久,在岛上肯定是有王城的,但必不是此城——原来的耽罗王城多半被毁了。” 朱棣点头,“此城位于岛北,与高丽隔海相望,便于高丽掌控,多半是高丽国后来派人建造的——纵横不过一里,属实小气了些。” 很快,一名护卫军将领前来禀报,说卫所军已经控制城池各处紧要之地,护卫军也排查过衙门等地方,以确保安全。 朱棣这才带着道衍等人进城。 他这番作为可不是胆小,而是一种必要的谨慎,是任何一位领军主将都会做的事。 朱棣来到高丽人的济州太守府前,一位器宇轩昂的中年武将闻讯出迎。 “参见燕王殿下!” 朱棣连忙下马扶住这人,笑道:“戚指挥莫要如此多礼,此番孤虽然身兼天使之文职,可论军职不过是镇抚,应该是末将给戚指挥行礼才是。” 说完,朱棣给此人行了个标准的明军抱拳礼。 虽然并非单膝跪礼,但这中年武将依旧不敢受,连忙避开。 朱棣也只是做个样子——他亲王之尊,若是过于执着军中之礼,反倒让别人难受。 另外,朱棣也不是对哪位武将都如此礼遇,也是看人的。 这位戚指挥名戚祥,本是濠州定远农夫,活不下去了便投奔朱元璋,从小卒做起,南征北战,累功至千户。 在明军中有这般经历的中层武将一大把,戚祥之前在其中并不起眼。 然而自洪武十四年,戚祥随傅友德、蓝玉参与平定西南的战事,便仿佛鸿运当头一般,屡立战功。 待其随傅友德回京师后,竟累功连升三级,从正五品的千户升职为从三品的指挥同知! 今夏,朱元璋更是点了戚祥的将,命其为试指挥使,在山东、河北沿海卫所挑选军民,组建新的卫所,为大明接收济州岛做准备。 朱棣人在北方,自是在任命之初便注意到了戚祥此人。 他觉得戚祥过去一两年升职太过迅速,必然是有原因的。 中秋节在京师与朱标闲聊时他便问了一嘴,这才知道,这戚祥竟然是后世大明名将戚继光的祖先! 在听朱标复述了戚继光的故事后,朱棣自然对戚祥兴趣勃勃。 此番逮住机会跟戚祥成为同僚,一路上便有意示好,并琢磨着将来去海外就藩时,能不能说服戚祥辞官,带着家小跟随他——虽然成功的希望不大,却不妨他试一试。 万一成功了呢?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