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将科技司改组为天工院确实不是一件小事,他首先得想好适合大明当下情况的天工院架构。 来大明几年,刘宽已经认识到,在大明想要弄出后世那般复杂精密的机构是不现实的——不是弄不出来,而是弄出来了也起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会因为沟通问题大大增加行政成本。 毕竟这是一个没有电脑、手机,交通也比较缓慢的年代。 最终,刘宽决定在天工院下设三大部门:院政处、自然科学研究司、工造技艺促进司。 院政处下会有几名负责管理行政、人事、财务、勤务的主事,及低级官员数名、吏员若干。 自然科学研究司简称“科研司”,暂时下辖专利处、发电机研发实验组以及机器制造局等局所——目前科技司下其实没什么真正的科研部门,只能将几个沾了点边的挂上去。 工造技艺促进司则简称“工艺司”,下辖工匠管理处、机车制造局、铁路建设研究所等局所。 至于第一铁路运输公司,刘宽准备转给工部的工营司管理。 天工院官吏编制方面,暂定院正、院判各一名,院副两名——院副将各自分管一摊事务,院判则主要负责监察之事。 两司则各定郎中一人,主事数人,低级官员及吏员若干。 其中专利处是为专利之事设立的;工匠管理处则是为了改革工匠等级及评定体系,还有建立工校而设立的。 建立工校之事,刘宽准备先在直隶试行,两三年后再推广向整个大明。 至于专利之事,刘宽更是准备等天工院成立后运转畅通,工匠等级体系改革进行的差不多了,再去做······· 时间在忙碌中过得很快。 仿佛是一转眼,便到了四月底。 洪武十八年,四月二十八日,上芜铁路正式通车运行! 从此,直隶江南数府几乎都能享受到火车的便利——往东去可以顺江流而下,往西走则可乘坐火车,交通不知比以前快了多少。 再加上这几年朝廷促进商贸,直隶江南之商业便越发繁荣昌盛了。 到了五月上旬,北平至真定的铁路也动工开建。民间注意这件事的人倒挺多,但朝廷官员却都在议论另一件事。 五月初三,朱元璋下旨撤工部科技司,另设天工院。由原科技司郎中、科技伯刘宽担任院正(正四品)。 另任原科技司员外郎赵承柱任院判(从四品),任赵又选、马嘉文为院副(从四品),任郭天问为自然科学研究司郎中(正五品),任裘七尺为工造技艺促进司郎中(正五品)。 并下旨言明,令刘宽带领天工院办理工匠制度改革、专利法、工校诸事务。 哪怕如今朱元璋威望极高,关于天工院的一系列旨意、文告下发后,也引得朝野议论纷纷。 翰林院。 来京两年多的方孝孺已是正七品的翰林编修,此时他正在职位上翻着一本古籍,默默抄写着,仿佛不远处几位同僚的议论与他无关。 可惜,纵然他无心去听,议论还是一句句传入耳中。 “诸位说说,上面是怎么想的,将科技司改立为天工院也就罢了,还将那院正定为正四品。这是何道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