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大明竟诞生了一位圣人?!【求追订】-《带着铁路到大明》


    第(2/3)页

    通过女子的讲述,一位大明末年的优秀读书人形象呈现在老朱一家子眼前。

    少有壮志,中秀才,善骑射,胸怀韬略。

    北京城破,清军南下,他毁家纾难,起兵抗清。

    联郑抗清,三入长江,多次深陷险境,死里逃生,然不改抗清之志!

    “张煌言收复徽州时,郑成功攻打南京失利,败退海上,他陷入进退维谷的危险处境,部队很快溃败。”

    “张煌言再次拒绝清军招降,在绝境中带着数百残兵,烧掉船只登陆,再到达东溪岭时,又遭到清军骑兵追击。”

    “在极力拼杀后,张煌言为当地乡亲所救,仅以身免。此时他疟疾发作,却不顾病情,回到浙江沿海,收集旧部,再图光复。”

    “但大势已去,郑成功率军退往东藩岛,不久病亡;南明永历朝廷覆灭,李定国亦暴病而亡。”

    “张煌言陷入了绝望,他解散义军,隐居海岛,闭门谢客。然当年七月因叛徒出卖,被清军抓捕,九月就义于杭州。”

    “临行前,他抬头望见吴山,叹息道:‘好山色,竟落得如此腥膻!’遂留下绝命诗一首,慷慨就义,终年仅四十五岁。”

    接着,屏幕上便出现了张煌言的绝命诗——

    “我年适五九,偏逢九月七。大厦已不支,成仁万事毕。”

    随后又浮现一段文字。

    “张煌言,字玄著,号苍水。南明儒将、诗人、民族英雄。死后葬于西湖之畔南屏山下,与岳飞、于谦并称‘西湖三杰’。”

    视频至此全部结束。

    老朱一家子又是一时感慨不已,久久无言。

    约莫一两分钟后,朱元璋才开口问:“明末似张煌言这般忠于大明,死不降清的读书人有多少?”

    刘宽道:“明末读书人本就很多,即便死不降清的只有一小部分,也很多了,留名史书的也不少,不过微臣只记得相对出名的一些。”

    “如力主‘联寇抗虏’并孤身入忠贞营,说服十万顺军归顺大明的堵胤锡;又如在湖南抗清,操劳抑郁而亡的章旷。”

    “再如起兵抗清失败,被俘后投水殉国的陈子龙;再如皆为抗清而死的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张居正之曾孙张同敞,等等。”

    “当然,若不算那些有功名的读书人,那就更多了。”

    听此,朱标不禁感慨道:“看来咱大明两三百年养士,没白养啊。”

    朱元璋看了朱标一眼,知道朱标这是在提醒他,读书人也不都是坏的,朝廷还是得善待读书人,不过他并未反驳。

    他目光再次投向刘宽,问:“南明时期既有如此多的能人志士,为何最终却没能挡住清军呢?”

    刘宽苦笑道,“陛下这个问题可太大了,要回答起来也很复杂。微臣只能简略地说,抗清的能人志士虽多,可猪···额无能、坑人的队友更多,降清的亦很多。”

    “最主要的是,没有一个人能统合所有抗清力量,将之拧成一股绳。”

    “后世喜欢历史的网友常说,读南明史最容易让人血压升高,因为太可气、可叹、可悲、可惜了。”

    “甚至是相信科学的后世人,在了解明末历史后,都忍不住叹一句:时也,运也,命也。”

    老朱、朱标是听刘宽提过血压概念的,知道血压升高什么意思。

    他们再联想刚才通过视频窥见的南明历史冰山一角,也确实觉得气人。

    甚至是越想越气。

    老朱干脆不多想了,摆手道:“放下一个视频吧。”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