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日国原本就因南北交战及天时原因多有饥荒,如今国内多桑田而少粮田,更缺粮食,饥荒更甚。” “不少大明海商前来雇佣日国年轻男女,说是送往海外务工——可这些人的雇佣契约都是签一辈子,名为雇佣,实为卖身契。” “且雇佣多为年轻女子,据我了解,这些年轻日国女子,大多被送往北洋、吉林、南洋三处都司,许配给我大明卫所将士。” “那些年轻男子,则被送去南洋垦荒,充当苦力。” 黄子澄说到这里便停下了,齐泰则是一脸震惊。 过了好几息,他才反应过来,不可置信地道:“你的意思是,这些都是由朝廷在背后布局操控的?” 黄子澄点头道,“燕王呆在对马,主要便是督办此事。” 得到肯定答复,齐泰更加震惊了,他万万没想到,朝廷针对日国的计谋竟恐怖如斯。 黄子澄则又接着道:“除此外,燕王今年还收养了三千多日国孤儿,放在对马岛培训。” “我如今便在那孤儿营中担任儒学教导,带着一班子燕王招募的儒生,教那些孤儿习汉字、说汉语,向他们灌输儒家的三纲五常、忠君之道。” 齐泰原本还在想,大明如此算计日国,未免有失天朝上国风范,不符合儒家王道思想,只怕朱元璋将来会在青史上留下骂名,遗臭千年。 再听了黄子澄所说“孤儿营”之事后,他又转移了注意力,忍不住道:“燕王这般行为岂非是在培养死士?难道不怕朝廷发现并怪罪?” 黄子澄笑道,“我最初得知此事时也有此忧虑,后来才知道,燕王是向那位奏禀过此事,得到允许后才开始办的。” “这些孤儿大都是十岁至十二岁间的少年,只需培养三五年,便可随燕王到就藩之地征战,或是做别的事,必然很好用。” 齐泰想了想,道:“这些孤儿纵从小培养忠君之道,可到底是日国人,只怕以后难免会有人生出异心——子澄何不建议燕王在大明收养孤儿?” 黄子澄叹道,“此事我自是提议过——事实上,燕王确实也在大明办了个孤儿营,但目前尚且不足五百人。” “而今朝廷在各地都办了养济院,孤儿可不是没人管,燕王想要招到并不容易。” “另外,即便是孤儿,也得占据朝廷允下的五千户移民名额。所以,便是有许多孤儿,燕王也不会招太多。” 随后,齐泰又与黄子澄聊了些其他方面的事——黄子澄进入朱棣幕府后,消息可比普通儒生灵通多了,知晓了不少以前未听闻的事。 如今他将这些事讲给齐泰听,令齐泰大开眼界的同时,也越发深刻的体会到,当今天下确实大有不同了,似乎连部分儒家先贤传下的道理都被颠覆。 这竟让齐泰略有了些迷茫之感。 宴席结束后,临别之际,黄子澄忽然想起一事,道:“对了,我加入燕王幕府后最大的收获其实是此物。” 说着,黄子澄从怀中掏出一本薄薄的书册递过来。 齐泰接了一看,赫然见封皮上写着《心学精要》四个字。 齐泰不解道,“这心学是何意?与儒学、科学有何区别?” 黄子澄笑道,“这心学乃是我从燕王及其幕首道衍那里得知,算是儒学分支。其源头为何人,燕王语焉不详,我亦不知。” “但如今理学在科学面前毫无反抗之力,我得知这心学后,便寻思着,或许另开一有别于理学之路,方可制约科学。” “然一人之力终究微小,今日将这份心学手抄及心得赠予尚礼兄,便是希望尚礼兄能与我一同钻研此道。” “当然,若是尚礼兄觉得心学之道有违心意,也不必强求,我这份手抄便当给尚礼兄增添见识了。” 黄子澄说完,行了个揖礼,便离去了。 齐泰带着家人回到瀛州号上,这才打开《心学精要》阅读起来。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看了开篇的四句心学教法,齐泰露出了沉思之色···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