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这还只是秀才,那么连秀才都没考上的读书人又有多少?一百万?还是一千万?” “陛下、太子殿下可以想想,这么多读书人无所事事,对朝廷统治有利吗?对大明江山稳固有利吗?” 听刘宽说到这里,朱元璋、朱标对视了眼,发现彼此神色都很凝重,甚至有骇然之色。 刘宽则接着道:“事实上,历史上大明末年农民军之所以在官军的一次次围剿中存活下来,并最终打入北京城,推翻大明朝的统治,就和一些落魄的或不得志的读书人加入有关。” “比如李自成、张献忠,他们虽然都出身贫苦,当过大明底层的兵卒,但二人都是识得不少字的,虽不通儒家经典,却也能读会写。” “李自成后来有四大军师,李岩、牛金星都是不得志的举人,另外两个叫顾君恩、宋献策,也都是有点才能的读书人。” “张献忠同样网罗了一批读书人充作军师、幕僚,为其转战湖广,入川建立大西国出了不少力。” “对了,在明末文风鼎盛的浙江,还出现了一场声势颇大、领导层几乎都是生员(秀才)的起义,只不过后来其首领被官府用招降之计骗杀了,没能成大事。” “最后,明末很多生员、举人参与到了党争之中,各种搞事,不论是一腔热血的,还是投机钻营的,反正最终结果都是让朝堂更混乱,让社会更动荡。” 刘宽说到这里停了下来。 只见老朱眉头紧皱,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朱标亦紧皱着眉头,却是直接问:“难不成咱大明大力兴办教育还错了?” 刘宽道,“兴办教育从来都不是错,错的是不该将所有人都困在科举做官这一条道路上。” “说到这里,微臣想后来的清朝之所以暗地减少对基础教育的支持,不仅仅是为了防备汉人,也可能是自以为是的从大明身上得到了‘教训’。” “他们将八股作文弄得更加完善,又让中举变得更难,也有此原因在内。” “然而他们这么做,依旧是将许许多多的人才都困在科举入仕这条路上。” “在工业、农业、商业等其他各个行业的人才都变得稀少,再加上明清时朝廷及社会都不重视其他行业,甚是鄙视工农等从业者,这些行业如何能发展得起来?” “所有的人才都去争着抢着做官,这样的社会难道不畸形吗?衰败也是必然的。” 说出这些话的同时,刘宽心里则在想:明清两朝人才都跑去科举了,都能压制周边国家,若是合理分配人才,岂不是更加强大? 由此看来,后世中国之崛起其实有些必然因素在里面的。 朱元璋、朱标则陷入了深思。 也不知过了多久,朱元璋才道:“若按你所说,这科举之道难道错了?” 刘宽摇头,“陛下,科举本身没有错——自科举在隋唐时诞生起,一千多年来都是世界上最先进、最公平的选才制度。” “在这一千多年中,其他国家可大多是以血脉、人际关系去选才任官的,比咱们的科举制度差远了。后世人谈到这点,都是为之自豪的。” “错的是科举内容,以及科举的选才方向——在原来的历史上,科举几乎是只考入学,且选出的人才只能做官,真的是很畸形。” 朱元璋不知是第几次听到“畸形”这个词,每次都有种揍刘宽一顿的冲动。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