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三十年前正是元末乱世,即便是江南地区,亦是饥荒频发,如葛家屲这种只有三四分水田的地方,遇到饥荒自然更艰难些。 当年葛三七的父母和小妹便都是饿死在饥荒之中。 葛家屲其他上了年纪的村民或是受到了感染,想起当年的事,也纷纷流起泪来。 朱标虽然没经历过当年的饥荒,却听朱元璋、马皇后讲过不少次,心里也十分感慨。 他上前道,“葛老丈,我想先辈们在天有灵,知道咱们有了红薯这种高产粮食,定会高兴的。” “因为咱们和子孙后代,再也不至于像元末那般频频遭遇饥荒,也不会饿死那么多人。” 葛三七眼含热泪地看向朱标,问:“殿下所说可是真的?” 朱标微笑道,“当然是真的——老丈或许不知,朝廷这次不仅推广了红薯这种高产作物,此外还有玉米、土豆、花生等新作物。” “玉米产量虽不及红薯,但也是种不错的粮食;土豆在北方种植,亩产不比红薯少多少。” “有了这么多新作物,以咱们的勤劳,就算再遇到饥荒,也绝不会饿死那么多人。” 听到这话,葛三七从感伤的情绪中抽离出来,问:“殿下,那什么玉米、土豆、花生,什么时候推广到我们村?” “这回我们葛家屲一定好好配合,农官让怎么种,就怎么种,绝不含糊。” 朱标、刘宽、句容知县等想起当初葛家屲村民拒绝种植红薯的情景,再对比如今主动请种新作物的情景,都不禁笑起来。 朱标道,“葛老丈放心,新作物怎么推广种植朝廷都有计划,只要葛家屲适合种,肯定会种上的。” “接下来葛老丈还是带领大伙儿将红薯运回村中吧,我们还要去别的村庄,就不多留了。” 说完,朱标带着刘宽、句容知县等官吏、护卫、巡警离开。 葛三七等村民看着朱标的队伍消失在土路上,才开始将红薯装筐。 这个时候,村民们大丰收的喜悦才完全散发出来。 “亩产千斤啊,要不是亲自收的,打死我都不会信。” “你们说那美洲是什么地方?怎有这般高产的粮食?那边的人岂不是祖上起就不愁吃的了?” “听说美洲在东海之东,要在海上走几万里才能到哩。” “几万里?我的个娘咧,也太远了。” “对了,农官说这红薯要怎么吃来着?” “蒸,掺稀饭里煮,或者切成片晒成红薯干。哦,还可以弄成红薯粉再做成红薯粉条呢,吃法可不少。” 葛三七听着村民们的议论,也是一脸地笑容,随后大声道:“朝廷让我们种上了这么好的粮食,今年的粮税我们葛家屲一定要交的积极些,别等着乡里派人来催。” “还有,朝廷既然要推广这红薯,我们也帮帮忙,家里有外地亲戚的,就想办法送一些红薯过去,让他们尝尝这好东西,帮朝廷说道说道。” “好咧!” “二大爷放心吧!” 村民们都高兴地应下了,一趟趟地往村里运送红薯,干得热火朝天! 当天,朱标接连去了三个不同的村庄,或亲眼见证,或得知结果,三个村庄红薯都是大丰收! 窥一斑可知全豹。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