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在农业与社会组织的相互促进下,这里在公元前三千年左右,便出现了成熟文字与众多城邦,成就了人类最早的文明之一。” “斗转星移,五千年后的两河依旧奔腾不息,但建于其上的现代国家伊拉克却已衰落···” 视频接着讲述了两河流域经历了五千年的环境衍变,耕地面积本就减少很多,还因为不合理的灌溉,土地干旱及盐碱化严重。 当伊拉克准备兴修水利、利用现代科技改变这一局面时,却又遭遇了战争——大量资金被用于战争,伊拉克农业改革自然也就成了空中楼阁。 农民活不下去,很多人便抛弃土地,去当民兵、土匪,于是让更多的土地荒废,直接陷入了恶性循环。 其如今被利用的耕地面积竟不足所有耕地面积之一。 在朱元璋看来,这个伊拉克的农业问题主要是由外因导致的——当然,与其朝廷肯定也有一定关系。 在中国历史上,可不乏面临外部强敌,内部依旧能发展得很好,积蓄足够力量后解决外部强敌的例子。 视频继续播放,又讲述了非洲的埃及、坦桑尼亚这两个国家的农业问题。 埃及的农业问题实际是人口问题——其耕地面积本就不多,又人口大爆炸,有限的耕地即便再精耕细作,也难以满足人口所需,于是粮食只能依赖进口。 这就相当于将国家明白交给了别人,下场肯定好不了。 至于坦桑尼亚,从视频中看,这个国家就是纯粹的贫穷、落后,但潜力不小,需要长久且持续的发展,农业才能起来。 朱元璋觉得,后世伊拉克、埃及、坦桑尼亚的农业例子对大明来讲,参考价值都不大,看得自然也就不那么上心。 不过当视频进入最后一段,讲述起印度农业时,他却是一下子提起了神。 因为这段视频开始就提到了一个对他而言颇为新鲜的名词——资源错配。 “与坦桑尼亚相隔一个大洋的印度,则是资源错配的典型。印度拥有1.7亿公顷耕地,排名世界第一,然而其农业发展最为突出的地区,却是西北角的旁遮普邦。” “该邦年降雨量不足500毫米,与农业讲气候条件并不优越,但印度河的众多支流流经这里,成了天然的灌溉水源,在印度建国后,水利设施落后的年代,农业优势明显。” “印度刚独立时,旁遮普邦富裕程度仅次于德里、果阿,由于当地锡克教徒比例很高,印度朝廷为了团结他们,提供了不少政策倾斜。” “比如,印度秾事补贴分配的并不均匀,实际上只能惠及6%的农户,但旁遮普邦农户获得的补贴相对稳定,于是趁机赚起了政策钱···” 看到这儿,不论是朱元璋、朱标,还是朱檀、朱雄英等人都有点懵。 心想,何为秾事补贴? 视频并没有解释,大约这在后世是一个常识性名词。 朱元璋也没急着询问刘宽,而是继续往后看。 “旁遮普气候相对干旱,本不适合种植大米,但印度朝廷制定的大米收购价为种植成本的150%,在巨大利润面前,当地农户纷纷种植耗水量巨大的稻米。” “经过日积月累的抽取,当地地下水已低于临界值。地下水不会自动流出来,想抽水就得用电,因此旁遮普邦每年预算的10%都消耗在了电力补贴上···” 只见视频中出现旁遮普的高空俯瞰图,下面农田密布,可其中很多却都是土黄色,明明是水田,却搞得好像旱地一样。 再接着,就是印度农户用抽水机器抽取河水、地下水粗糙灌溉田地的场景。 “表面上的惠农政策,实则是朝廷主导的资源错配,成本则由包括工业在内的全社会买单。”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