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可惜整个漠北行省,只有省治和宁(即和林)有两台电报机,由省衙与都司的电讯局分别掌握。他想借电报机发报,只能等去了和宁才行。 朱柏、朱正山一行人骑马走了十几里,便到了三海卫的“厂区”。 厂区是朝廷指导漠北、罗荒兴办工业时给的指导意见。 因为从刘宽所播放的视频中见识到了工业发展给环境带来的损害,现有条件下也不好治理,但大明又不可能因此就不让地方发展工业。 所以,朝廷便下旨漠北行省各卫、府在兴办工业时,找一个对周围环境损害较小的地方设立厂区,集中建立厂坊。 如此既可以将工业污染限制在一个相对较小的地方,又能方便保卫、管理,可以说一举两得。 如三海卫的厂区,便选在附近一个露天煤矿附近的荒谷中。 站在荒谷边上的坡地上,朱正山指着下面的厂区,解释道:“殿下请看,靠近西边这条铁轨道路的是煤厂,目前就生产蜂窝煤和煤炉。” “东边有条小河流进来的地方,则是毛纺厂、皮革厂,中间那些土窑所在的地方则是砖瓦厂。” “北边背风之处那些房屋则是几个厂的联合宿舍和食堂——这四个厂子,少则百余人,多则三百余人,再加上负责保卫此处的千户所,整个厂区加起来有三千多人,可不比卫城人少多少。” 三海卫虽是卫城,可并非所有卫所军机器家属都住在里面——城中实际只有一千多户军民,因为有部分卫所军及家属是定居在千户所的。 至于军堡中的卫所军,都是在军堡轮戍,并非定居在里面。 朱柏拿出千里镜看了会儿,问:“这几个工厂的工人都是卫所军余?” “当然不是。”朱正山笑道,“朝廷要求俺们雇佣部分符合要求的牧民,再加上对羊毛、皮革的处理当地牧民中确实有不少熟练工,所以这两个厂子招了不少牧民。” 朱柏点了点头,然后让朱正山带路,进入谷中视察。 在拿下漠北之后,朱元璋对漠北的民政、经济发展、教育等工作是很重视的。 各归附大明的游牧部落依然存在,但各部落权贵大多兼任了中基层行政官员,而在律法执行上也是结合草原习俗,对部分《大明律》做了更改。 当然,明面上不会说更改,而是说使用漠北行省特殊律例。 实际上就是以治理西南土司的方法治理漠北。 至于漠南草原被划入甘肃、陕西、陕西、河北、辽宁五省的那些游牧部落,就没有这么“好运”了——那些部落除了可以保持游牧习俗外,完全是由大明派遣的流官治理,一切事务也都按《大明律》等关内相关政策来。 在教育方面,大明在各卫城、千户所都建立了学校,凡是兼任大明官职的部落权贵,家族中未满十六岁的男子都必须送来上学。 西南那些土司也是如此。 那些大部首领甚至被要求送嫡子到京师去上学、读书。 不论是西南土司,还是草原部落权贵,都很清楚,这既是大明朝廷给他们的恩惠,也是让他们向朝廷派遣质子。 然而,他们当中可能很少有人明白,大明朝廷这么做还有第三层用意。 那就是通过教育潜移默化地进行教化,令他们的子孙后代逐步融入汉家之中··· 朱柏视察过三海卫的厂区后,次日一早,便带着队伍离开,继续向和宁行进。 因为他是边走边视察、了解一些卫所的情况,因此五天后才赶到和宁。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