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这些手段中的一类,就是肯定大明,肯定陛下您开创大明的功绩,甚至颇为尊崇。” “所以,清廷虽然在接受孝陵时死了些人,但后来不仅没有挖掘、毁坏孝陵,还派驻军队进行保护。” “甚至后来的康熙、乾隆到江南后,都曾来孝陵拜祭陛下。还有传言说他们在拜祭中行三叩九拜大礼的,虽不好说真假,却足以证明清廷确实将保护孝陵及祭拜当做一项笼络汉人的面子工程去做。” “毕竟当年他们本就是打着为崇祯皇帝报仇的名义入关的,且那努尔哈赤本也算大明边关的少族将领。” 听到这里,上至老朱、马皇后、朱标,下至刚懂事的皇孙、郡主,都神色莫名,一副没想到的样子。 道理虽简单,但也确实令人意外。 随后,朱元璋哼道,“这清廷之人倒也聪明,知道借咱陵墓笼络汉人是件很划算的事。” 朱雄英则道,“彼辈若不叛乱,当大明的忠良,让咱大明江山能继续存续下去,孝陵又哪里轮得到他们保护?” 听此,朱标、刘宽都不禁看了朱雄英一眼,因为他这话实在有些牵强、霸道了。 大明之亡,根子还是在于本身朽烂了,终究是要被新王朝替换掉的。 刘宽想了想,决定把这事讲完。 “说起来,清末时太平天国曾占据南京十余年——但太平天国也尊重陛下,念您驱除胡虏的功绩,因此同样对孝陵进行保护,其天王,嗯,也即是皇帝同样到孝陵进行了祭拜。” “当然,除了真心尊敬陛下外,天王洪秀全还重新提出了大明驱逐蒙元时的口号,以凝聚汉族人心。” “再后来,太平天国失败,战乱中孝陵地面部分建筑在战火中被损坏。而清廷夺回南京后,宣称都是太平天国毁坏的,并对地面建筑进行翻新维修。” “但彼时清廷也是财政困难,因此只是做做样子,修复的不怎么好。” “再往后又经历两个临时政府,再到后面的新朝,也都对明孝陵采取了保护措施,并定期修缮地面建筑。” 听刘宽讲完,朱元璋是既有些意外,又觉得格外舒爽——他嘴角的笑容甚至都掩饰不住了,又或者本就没有掩饰。 “哈哈,这些后来的朝廷竟都抢着保护咱的陵墓,看来挺认可咱‘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功绩的嘛。” 朱元璋笑着说出这番话,一点都不谦虚。 朱标道,“父皇之功业确实值得尊重。” 朱雄英则道,“皇爷爷放心吧,孝陵不仅原历史上能保存到后世,咱们这一时空更是可以由咱大明保护个五六百年!” 刘宽心道:五六百年?看来雄英对延续大明国祚也颇有执念,并很有信心啊。 说完,刘宽忽然想起一件事,于是待其他人也恭维了老朱几句后,他便壮着胆子问:“陛下,后世有个关于您陵寝的传言,说是您效仿曹操,设立了诸多疑冢。您觉得这传言会是真的么?” 朱元璋闻言笑容微微收起,瞥向站着的刘宽,“怎么,打听这事,难不成你对咱的陵寝还有什么想法?” “微臣只是好奇而已。” 朱元璋哼了声,“好奇?那你小子就慢慢琢磨吧。” 说完,触屏,让视频继续播放。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