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吴员外虽然猜测老朱是致仕的朝廷高官,却也不愿透露这种商业机密,便打哈哈道:“这么大的厂,一个月生产的布匹确实不少,但各方面支出也多呀。” “别的不说,单是收购生丝就需要一大笔钱,而且还存在风险——如今有些蚕农仗着官府偏向他们,故意以次充好,害得我都吃了几次亏,不得不溢价购买日岛那边的生丝。” 蚕农以次充好,就好像百姓卖其他东西以次充好一样,都是古来已有之事,并不稀奇。 只不过正常来讲,在这种交易中,收购方往往占据主导和优势,所以能以此充好获得好处的农户极少,多数时候反倒是农户吃收购商的亏。 比如说收购商说今年行情不好,故意压价收购——农户往往人脉不广,只认识一两个收购商,那么只能收购商说啥他就信啥,吃亏也没办法。 吴员外所说的情况显然是种例外。 朱元璋于是问,“官府如何偏帮蚕农?” 见老朱询问,吴员外立马来了劲儿,滔滔不绝地讲起来。 “黄老员外有所不知,因朝廷会时不时派御史巡查地方,了解百姓生活情况,比如说收入如何。” “而地方官府为了政绩,便会强制安排咱们这些商贾,收购百姓的东西。比如说让我这样的丝绸商人,收购某一片蚕户的生丝。” “如此也就算了,关键是还会给出什么指导价格,让咱们不得低于某个价格收购。” “蚕户见此,自然有恃无恐,以次充好——咱们若不买,有那刺头儿甚至告到官府里呢!” 听完,朱元璋、刘宽都觉得官府做的不错,刘宽甚至觉得颇有种后世官府之作风。 你既然能做大生意赚大钱,就该带着地方百姓一起富起来嘛。 当然,少数蚕户以次充好肯定不对。 朱元璋于是道,“你为何不告知官府实情?这官员既有意政绩,总不会让少部分蚕农乱了政策吧?” 吴员外苦笑,“告诉官府了,有关衙门也会惩罚以次充好的蚕农,但这种事只能小惩小戒,下次肯定还会有人再犯,很是让人厌烦。” 刘宽此时道,“这种强行让商贾收购某一起地区的某些商品,并规定了最低价格的政策,确实是僵硬了些,不利于生产提高和经济发展。” 吴员外听了眼睛一亮,道:“刘先生不愧是见多识广之人啊,这番话说的太好了。” 吴员外暗暗决定,改天就花一笔钱,买通几家报纸,报道一下刘宽方才的言论,看能否逼官府更改政策。 朱元璋则是思考起来。 随后,刘宽、老朱一行又视察了吴氏荣锦丝织厂内的其他一些地方和设施,这才在吴员外的恭送下离开。 不过刘宽并未走远,而是让众人在附近停下等待。 “你在等什么?”朱元璋好奇地问。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