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朱标看着,逐渐解封的淮河,心中一阵长吁短叹。 思索着。 既然已经到了北方,那不如就去山东看看? 要知道山东的盐政如今还是个大问题,那边的本地豪强可是一个都还没解决呢。 况且防治黄河改道最关键的一点,朱标还是想将黄河给引到山东去。 将渤海作为出海口。 否则像如今这样,直接将自己的老家南直隶作为出海口,也太头疼了。 朱标回头看。 黄河两岸的百姓早就已经撤走,还好冬天田里没种什么粮食,也不造成什么损失,这些人撤到其他地方继续耕种便是。 麻烦的就是要将他们又编成一个个公社小组。 河南这块还没经过戚家军的洗礼,老百姓中鱼龙混杂... 朱标转头。 看着站在河岸上悠哉悠哉漫步的老朱,叹息一声。 这事儿只能交给老朱慢慢去解决了。 “标儿,父皇我这可就去北京城了,一路北上,再不回来,你若是太思念我,不妨...”老朱话刚说到一半,就被朱标抬手打断了。“父皇不必担忧,儿臣定然励精图治,中兴国事,绝不为家事所牵绊!” “你这...”老朱看着朱标一脸正气凛然,欲言又止,下意识就要抽鞋底板子,上去给朱标一阵父爱的教育。 可朱标迅速的脱开了,三两步就迈上了轿子,催促着锦衣卫快走。 几个锦衣卫把轿子抬得飞快向前跑,老朱光着脚在后面追了半里地。 “臭小子,你他娘的要敢不给你父皇来信,咱活劈了你!” 跟随着老朱离开应天城的,当然不只是他自己。 还有淮西勋贵的大部分人,以及朝堂上半数的官员。 从此大明要开始南北分治了。 这个时间段可能会持续5~10年,直到朱标培育出足够多的人才,当基层官员才行。 否则根本消化不掉整个北方。 现在派老朱过去,说到底只是起个看家的作用,不至于让北方空虚,元庭不敢造次。 更主要的原因是,朱标觉得应该在北边留一个皇帝,免得后世之君对北方不重视。 也就是将之前的南京和北京政治中心调个罢了。 以南京城为主,北京城为辅。 这样不至于产生江南偏安的思想,也不至于要大输血去供给北方。 朱标在路上回头一看,就看见了老朱那浩浩荡荡的妃子群。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