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九章:阳策·以国治国-《大周守藏史》
            
            
            
                
    第(1/3)页
    一月后——
    因为风允之策,百越借道于扬粤,可败兵而逃,其扬粤王能带离开的,也不过是些宗室之人与忠扬粤之甲兵,少有扬粤庶民有机会跟随其离开。
    至此,扬粤与鄂国因褒响之死,之战,止也。
    楚国以全力,吞食百越之土地!
    ……
    “听说了吗,君上正以击败扬粤之战事,向天子请爵!”
    “嗡嗡嗡……”
    楚国街头,一人言此,其周围议论附和之声,阵阵不绝也。
    风允身着曲裾,内里带绒,闻周围之声,也感叹。
    “楚人孺慕周礼,希望被天子承认为有礼之民,如今楚君以此机会行请爵之事,楚人难有不喜者。”
    望向那些因此而喜悦,相互交谈的楚人,风允笑而摇首。
    另一旁的护卫-项燕也眉眼喜悦,对于风允此异常之态,却没有发现。
    “驾!”
    “让路!”
    屈原纵马,向楚君宫而去。
    风允拉了拉项燕,靠至边侧,与其周围楚人一般,让其行。
    “扬粤又不安定了。”
    项燕皱眉。
    扬粤被攻下,楚国全力把控,治理各地遗民,可即使无大祸,但小祸不断也。
    为此,孙叔敖派遣屈原前往扬粤坐镇。
    可即使这样,依旧麻烦不已。
    而如今,屈原又归,怕是又遇到什么麻烦事了,不然不会亲自归来。
    “这是正常的。”风允望着远去,向楚君禀报政要的屈原,目中古波流动。
    “即使是扬粤王在时,扬粤之地也有匪祸民乱,何况这国之交替之时呢?”
    “这时,之前远派在外的扬粤小官小将,都会变成之前的贼啊。”
    感叹一声,风允就不再言。
    项燕却问。
    “风子,难道就没有办法解决吗?”
    风允笑着。
    他非楚之官吏,也非楚君幕下之宾,楚国有国相在,他有什么好商谈的呢?
    “万事蹉跎,非允一人能全也,楚国有自己的智慧,不是吗?”
    风允道:“走吧,今日说好要去产红漆之地一观。”
    “诺。”项燕无奈。
    ……
    楚宫——
    “君上,如今扬粤大部分城池皆被我楚占据,但不少扬粤人都携家入山,不时骚扰,还请君上能勒令楚官,出扬粤而任事,以抵御各地之乱。”
    殿内,屈原坐在席上,而其旁是国相-孙叔敖,左右还有一些士大夫。
    君上位于首席,望向屈原,似在思考。
    他示意一旁的孙叔敖。
    此时政要之事,却是孙叔敖在掌管。
    孙叔敖只是一思,就行礼道:“君上,楚国之官,方足,若是占领一城尚好,可整个扬粤……皆调官而往,恐影响楚地自身的发展。”
    楚君眉头一簇。
    “我楚无人乎?”
    “嗯?”
    “我楚明明有这般……呃。”
    楚君本想说楚国有这般多的权贵大族,可若真如此调遣,岂不与分封无异。
    分封是要分封的,但绝不能全都分出去。
    对此,楚君没有越深,这政要之事,却是他的短处。
    “国相有何方法?”
    楚君询问。
    孙叔敖一礼,道:“扬粤之地,多山野,少平原,不如我楚地开阔,我楚不若择其主要而掌,其余闲之。”
    “而楚地征士,待培养一番,再派遣入扬粤,扩扬粤各城。”
    楚君闻之,沉吟……
    “那扬粤遗民呢,迁往何处,谁来管制?”
    风允的策略,为楚国减少了征战,轻易拿下扬粤,但也留下了太多的扬粤遗民,此时有粮在手,可控一二,但不能只控而不化为楚之劳力,需一长久之计。
    迁往何处?
    楚地何处不比扬粤富庶,若真迁往楚地,谁会同意呢?
    对此孙叔敖很清楚,在殿中的士大夫也清楚。
    “君上,不若让余前往典籍宫,与风子商议?”
    闻声,楚君冷哼。
    “怎么,以国相的才智,也无计可施?”
    虽是如此说,但楚君清楚,孙叔敖的才能。
    其不过掌权几月,楚国的发展,井井有条,比之此前皆要繁盛,光说那与扬粤开战的花销,在孙叔敖的政策下,对楚而言,都不值一提了。
    可见孙叔敖的治国内政之能。
    对于楚君的反问,孙叔敖摇首。
    “君上,这安遗民之策,是风子出,老夫也观阅国风子之书,依扬粤之情,布‘攻而怀柔之策’,接下此任。”
    “但其国事之大,臣即使有自傲之心,但也不能自傲而行,遂希望多位智者的智慧,来择其适合,而行国政。”
    孙叔敖说毕,又看向周围。
    “诸位若有计策,可一一献出,同商国事。”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