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九章:阳策·以国治国-《大周守藏史》
            
            
            
                
    第(3/3)页
    其献媚姿态,与风允所预想的扬粤……一般无二啊!
    孙叔敖悲戚,眉目紧锁。
    寻其解也……
    身在居中,他才知晓,风允此策的绝也!
    如何解?
    如何解!
    此时楚民因楚君请爵,皆欢腾而歌舞,民心大震,他孙叔敖敢说出,楚与周礼的真实关系,怕下一刻,就会动摇国本,民心俱裂,悲哉啊!
    这时,屈原才从得一良策中冷静些许,望向孙叔敖与风允。
    其孙叔敖面露悲色,似被打击,愣然在场。
    而风允望向窗外,一片月色,似在等待…
    “国相,莫非风子之策,有问题?”
    孙叔敖闻声,方从醒神,其低声:“不,风子之策,大妙,是为治国大策,如旭日堂堂,正不可逆,阳策也。”
    “长久以往,扬粤皆向楚,我楚承认其为民,则为楚民,若不承认,其心也趋楚若鹜也。”
    得此答复,屈原一礼,又紧忙寻来帛书,将风允之言记录在上。
    这时,孙叔敖才趁此,小声询问风允。
    但风允率先道:“余之观世、处世、御世,楚相皆知,也应知晓大势所趋,难以逆之。”
    “楚国之事,何尝不是诸国之态?”
    诸国……对,除周外,诸国皆被周礼而困。
    “此为大势,余难逆之,而楚此时之势,正为崇周礼之顶峰也,如何能行策呢?”
    “可见,《周易》言,既济卦——盛极转衰,暂待一番,看此顶峰之后,楚国如何,再思其策吧。”
    “若强行逆势而行,恐会站在天地之对立,人族之对立。”
    风允为人族之往而行,如何对立人族。
    闻此,孙叔敖也叹。
    风允不欲在此时行策,他还是会告知楚君,以寻对应之策的。
    “此番,叨扰了。”
    孙叔敖起身,对风允行礼。
    而另一边,屈原抄录完整,与孙叔敖一般,向风允告辞。
    如今屈原兴致正盛,若此策行,他也将在一地主城,行政,为绩也。
    那可是一整个扬粤大国!
    匆匆而来,匆匆而去。
    典籍宫又陷入了冷清。
    夜深,风允望向远处……
    “沈尹华先生自从于曾国归来,就不曾再奏响琴音了。”
    沈尹华,一位在楚国权贵专政下的悲催者。
    想起孙叔敖,比之沈尹华的氏族还差,却为楚相。
    “看来楚君也发现了楚之权贵专政的弊端,遂寻求一位非大族之人为重职,以平衡楚之权贵。”
    “孙叔敖先生,就是这位平衡之人,而如沈尹华先生…就是楚君探明,认为不够其能为平衡之人。”
    思毕,风允对此时楚国的君主,倒是感叹。
    其有识人之明,任人之心,君王之决,统兵之力啊……
    “楚在其手,若不兴盛,才是枉然,但人无完人,其不足为何?”
    风允暗思。
    若是之前,他不会特意在一个人身上寻找缺点,但经过百越王一役,他不得不寻。
    百越王死前遗策,感触太大……
    ……
    此时,百越国,城墙之上——
    二长老携带情报而来。
    “王,扬粤王攻下艾国房邑,改艾为后商!”
    后商?
    “呵,后商……这扬粤王,有这样的智慧?”
    黎月高居在百越城,城墙之上,柔柔地遥望西方的星空。
    “送五千石稻米,十车兵甲入后商国,为礼……”
    一旁的二长老一惊。
    “王,半月前扬粤王携遗民逃亡向艾,我百越已赠了五千石米,十车兵甲,加之借道,已经偿还当初之恩情,甚至有余啊!”
    黎月目光转冷,漠然一笑。
    “寡人,就是要让后商欠我百越人情,让后商之人,铭记在心……之后若是后商有求……再求,除战事外,允而宣之,让其国民,以我百越为尊。”
    二长老还欲说,但黎月抬手而止,再留恋地看一眼西方的夜空。
    她道:“二长老,您还是多思考,如何南下,攻打南越,让其皆以百越为尊得好,莫在此小事上费神了。”
    “哒哒哒……”
    清冷的夜下,黎月离去,其身后内侍跟随,甲兵护卫,下城墙,巨大的猛兽战车为坐骑,行向王宫。
    战车华盖。
    月光斜照却不见其目。
    只闻淡淡风声中:“你让我借道,我借道了,我会证明借道的好处。”
    “你让我南征,我也会证明南征是百越崛起的契机,是正确的。”
    ……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