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九五章 高屋建瓴-《大明金主》


    第(2/3)页

    这期间,吴承恩倒是也帮了些忙,不过对跻身编修之列已经不抱希望了。

    这位在地方志上留下美名的一代文秀。如今已经六十九岁了。常年的修道生活让他比同龄人更加健康,耳聪目明。或许也是因为修行的缘故。他直到天命之年才补了个贡生,做了一任通判知事,升任长兴县丞。

    照理说也是八品官员了,可惜却被人诬陷入狱,多亏了李春芳营救方才脱身。

    “石麓公要编撰《西游记》,老朽便在他幕中代笔、定稿。”吴承恩悠悠然道。

    徐元佐觉得这位家身上散发出平淡。好像坐在他身前就能够凝神定心,杂念不起。他略带歉意道:“吴先生,您这几日也了解了些吧。其实这次编书还有学阀之争。”

    吴承恩已经知道了,笑道:“确实,老朽并非王学门人。”

    ——而且你还只是个挨年齿补的贡生。属于功名之中的安慰奖……

    当然,这事没人会提起来,否则怎么聊天?

    若说八股取士不好,可大明的确靠这个办法取到了大量的人才。而且再也想不出比八股考试更公平的取士方法了——如果用古文取士,谁能保证自己的行文风格能被考官喜欢?宁可用八股,好歹还有个格式,也算是客观标准。

    可偏偏又有许多大才子,就是科场没运。

    比如八次落地,六十岁才中进士的归有光;比如考到疯的徐渭徐文长;比如“天下书尽可读之”的吴承恩。

    勉强算上梅成功吧。

    “在下有句话不吐不快。”徐元佐正色道。

    这话一出口,往往就是“婉转”的批评。

    吴承恩面不改色,仍旧云淡风轻道:“既然跟着东主吃饭,自然无话不可说。”

    “四、五百年后,恐怕有八成的人不知道石麓公,六成的人不知道我大父少湖公,四成的不知道阳明公,二成的人不知道孔夫子,但只要是识得几个字的人,都不会不知道吴先生您。”徐元佐沉稳道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