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危机缓解-《大明公务员》
            
            
            
                
    第(2/3)页
    解纶摇摇头,不去多想。去做自己要做的事情了。
    ------
    本来所谓三百万的货物,最后攀升到了四百五十万两。整个银号放出去二百多万两的银子,当然了,也就是写了几张单子而已。仅仅这笔贷款。辽东方面就能净赚好几万两。
    至于原来的银子,几乎在银号的仓库之中,并没有挪窝。
    其实这里面还有一个解纶不知道的事实,那就是其实银号之中的银子,根本不够二百万两。最少虚了十几万两。只有箱子是够的。
    何夕压根没有想过真付钱。
    当然了,也有一个小插曲。
    不是别的。就是方乘云。
    方乘云举债超好几十万两,其中有辽东的,还从陈祖孝这里借了不少。毕竟方关还在陆仲亨手下办事,陈祖孝也不担心,他不还。让他一举拿下一个名额不说。更是要从辽东提一笔银子。
    足足有十万两之多。
    原因很简单。
    首先,在大明民间借贷,几万两这么大的数目,几乎没有人家能贷得出来。后世很多人以为几万两银子是一笔小钱,却不知道,即便是在银价暴跌的明清之际,十八两银子,足够养一个战兵。
    能在战场上豁得出去性命的那种。
    几万银子,如果用到实处,威力巨大。
    传说孙可望进入云南,得了云南要运输到京师的赋税七万两,大喜过望,让困顿无比的大西军立即松了一口气。从危机之中解救出来了。
    这么大的数目,敢借的很少。
    其次,利息太低了。
    九出十三归,几乎是常规操作了。三厘的利息,放在现在也是很低的利息。这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是降低这些人借贷人的成本。毕竟,如果按这个时代的借款,一年资金成本,就超出他们的负担范围了。
    另外一方面,也是很多辽东官员都觉得,这银号放贷这一件事情,不知道会发生在什么时候,也就没有在意。
    于是乎,就成了这样的情况。
    这让何夕有些无语,只是为了保持银号的信用。就只能让方乘云钻了这个空子,不过,随即何夕下令,将利息提高到三分。果然,接下来就没有跟风的了。
    这也不全是利息的问题。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