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西栖把边关设在山刀子城,并且重兵把守。 但凡进入三刀子城的,都需要细细查过等级腰牌,才会放行。 春季时,她还来过刚刚复苏的山刀子城。 那会儿,可没有这么多的兵。 马车来到城门前,几人挨个递上腰牌。 经细细查看后,才得以入城。 城门边上,贴着一张画像。 经过时,妇人和牵马车的男子,都侧头多看了几眼。 如今的山刀子,没了以前的繁荣。 南北大街两旁的铺子,只有零星几家,开门做买卖。 以前热闹非凡的汇酒居和汇茗居,大门紧闭,朽坏的招牌,在风中摇晃不停。 马车来到官盐铺子。 伙计只瞧了一眼,就热情的跑出来。 “老夫人来了?快快,里边请!我家掌柜的一早还说,喜鹊在门前叫了两天了,是有啥喜事!合着,这鸟儿是瞅着老夫人来了。” 妇人没吭声,从怀里拿出拇指大小的金子,递给那伙计。 “夫人先喝盏茶,我这就叫人给您备货去。” 上次来的时候,她也使的是金子。 那会儿可把这伙计,和掌柜的看傻了眼。 山刀子城里,使得最多的是铜板子。 繁华时,有钱人家,也只使银子。 使金子的,还是头一回。 要知道,百两银子,才兑一两金子。 这铺子也没银子找零。 于是,她只能买盐,买糖,买糯米,足足装了一车,才免去找零的麻烦事。 很快,马车就装满了一筐一筐的货物。 六个大男人,在马车边上,仔细检查着一筐筐的货物,清点好了,才自己抬上车去。 妇人嘱咐一声:“这回红糖给我多装两筐。” “好喽!老夫人请放心!”伙计答应得爽快。 接连又抬了两支筐子,去马车边。 这样一车,够村里人,使上一季。 马车离开时,那伙计探出头来瞧了又瞧,和他身边一个小厮咬着耳朵。 冲马车这边指了又指,那小厮点头,转身跑进铺子。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