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掩涕太息民生艰-《大明皇弟》


    第(3/3)页

    洪武十年(1377),调中前千户所于福山,称福山千户所,仍归登州卫统辖。

    听到他的介绍,朱厚炜远远望过去,那福山千户所离小河大概两百步远,城高二丈,外面包了城墙,看不到里面情形,城外沿河两边有一些的田地,空荡荡的都是草垛,看样子已经完成了秋收。

    众人在木制栈桥上上了岸,戚宁亲自去千户所报讯。站在码头,朱厚炜仔细打量岸上情况,码头附近岸边地形平坦,离海边不远便是田地,秋收之后显得一片萧索。

    朱厚炜收回目光,正巧戚宁也回来了,身后还跟着两个人。

    “殿下,这位是福山千户所刘千户,这是百户康平。”

    戚宁一见面就跟朱厚炜介绍,这刘千户穿了一身旧的千户官服,干瘦干瘦的。再看那百户,就更不象样子,没有官服不说,一身破破烂烂的衣服,两只鞋子都不同,鞋背上还有几个大洞,卫所糜烂可见一斑。

    “参见殿下!”

    两个人赶紧叩拜见礼,朱厚炜伸手把他们搀扶起来,先是慰勉了几句,然后指着附近围观的人群责问道:“刘千户,我来问你,福山千户所的军户为何这么贫穷,怎么这么多地抛荒了。”

    从千户所城堡里出来一群人在远远的围观,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都有,一个个衣衫褴褛,简直像群叫花子。几个十多岁的小孩跑的最快,全是光脚,有两个更是连裤子都没有。看着就让人心酸。

    朱厚炜打量这些军户,心里面十分酸楚。这哪里像是军人,十足的叫花子,脏不用说,衣服破烂不堪,补丁盖补丁,大部分光脚。最可怜的还是那些孩子,有些小孩裤子都没有,跑着的时候还好,现在一停下来,都在发抖。

    “殿下,下官冤枉。这可不怪下官……”

    刘千户和那康百户吓得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讷讷不敢回答。戚宁苦笑一声解释道,这两年山东遭了灾,粮食减产很厉害。

    同时,卫所军丁还需要负担戍守京城的任务,一旦被选中了,那么每年农忙过后,就要调度到京城守卫,路费要自理,而且要到第二年农忙开始前才能回去,可谓来回折腾。

    福山千户所倒霉透了,连续两年被选中,所以留在这里的都是老弱,那些正丁都去了京城。又恰逢两年连续灾害,留在这里的余丁和老弱,要不是卫所送来救济,都快饿死了。

    “哼,怎么不向卫所申诉,戚宣这个指挥佥事是干什么吃的,这里的军户家都穷成这样了,还把青壮抽调出去,这样的军队如何能够安心戎守?”

    戚宁无奈的叹了口气,解释道:“卫所也想尽的办法,可惜这次受灾的地方很多,朝廷的赈济杯水车薪。没法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里还算好的,这福山千户所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人饿死。”

    “什么?这里还算好的。”

    看朱厚炜满脸怒色,何鼎勉强从担架上起来,走到他身后拉拉朱厚炜袖子,轻声劝道:“殿下。稍安勿躁。这里不是说话之地,还是进城再说吧。”

    朱厚炜哼了一声,铁青着脸率先向城堡走去,看到他过来,那些像乞丐一样的军户纷纷散开,躲得远远的,仿佛他就是瘟疫。看到这一幕,朱厚炜像是有什么东西堵在胸口,让他喘不过气来。

    这就是所谓的“弘治中兴”,这实在太让他失望了。来到这个时空,朱厚炜还是第一次目睹最真实的大明底层,他原来以为弘治年间老百姓过的还算不错。做梦也没想到这些军户们竟然贫困如斯。

    一路上,何鼎悄悄对他解释了一番。原来随着明朝政治的日益腐败,卫所制也出现了大问题,其中直接的问题就是:军队的士兵和土地大量流失,被划为了私产。

    士兵的流失,主要有几个原因,一是土地兼并,大量本来属于军户的私田,被豪强地主以及军队将领,用各种名目私吞。军户没了地,却还要承担国家的赋税,最后没办法只能跑 路。

    同时正军所负担耕种的军田,也容易被当地军事将官吞并,原本给国家当佃户的士兵,变成了给将领自己家当 佃户。

    发展到明朝中后期,士兵的地位更加低下,在明朝初期的时候,擅自调动一百名士兵就形同谋反,可到了中后期,士兵们经常被调动,给达官贵人家里干私活。

    没有了土地经济的保障,士兵人员也严重缺编,经常是账册上有数目庞大的士兵数量,仔细一查对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而且仅有的士兵,也经常是一些老弱残兵。

    如此一来,曾经横扫天下的大明军队,就变得越来越不给力了。明朝战斗力的退化,从中期开始局面就非常严重。

    比如“土木堡之变”后,名将郭登临危受命,担任边防重镇大同的总兵。到任后才发现,按照账册,大同原本应该有兵马八万多,实际却只有一万多。边防重地尚且如此,其他地区可想而知。

    而相比于卫所制的这些问题,对于士兵们来说,卫所制的另一大问题,就是它的僵化。在这套制度下,将领的后代永远是将领,士兵的后代永远是士兵,当兵的种地打粮或者修墙铺路,都基本上很难出头,除非是战场上立了大功。

    可具体到卫所里,进入作战部队的几率,在边境是百分之三十,在内地是百分之二十,进了作战部队,碰到立功机会,也同样是困难的,如此一来,士兵自然没积极性。随着明王朝的演进,越发失去保障且没有积极性的明军,战斗力也一度直线下降。

    何鼎把现在的情况介绍完后,才指着衣衫褴褛的刘千户和康百户说道:“殿下,看他们这副穷困潦倒的样子,这两位就是好官。他们没有黑了良心盘剥这些军户,殿下,如今这样的好官不多了,您错怪他们了!”

    上辈子作为退伍老兵的朱厚炜,最见不得军人的家属受苦。听说自己错怪了这两位好官,便站起身来,朝刘千户和康百户深施一礼,吓得两人又扑通拜倒在地。

    朱厚炜红着眼圈把两人扶起,说道:“刘千户,康百户,你们是好样的!爱兵如子,愿意和你的士兵同甘共苦。是我错怪了两位,我向你们道歉!”

    刘千户哽咽道:“殿下,俺没本事,救不了乡亲们。这些乡亲都是跟着洪武皇帝从死人堆里杀出来的军人后裔,要是盘剥他们的子孙,俺怕天打雷劈呀!”

    朱厚炜伸手从何鼎手中拿过来一千两银票,这是他在宫中多年的积蓄,他把银票塞在刘千户手中说道:“本王现在只有这些银子,帮不上大忙,请用这些银票去卫城购买粮食、棉花和布匹,分发到每家每户,冬天马上到了,要让乡亲们吃得饱穿得暖,先度过眼前的难关。”

    拿着这些银票,刘千户嘴唇哆嗦,眼泪唰唰的流了下来,康平也是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刘千户声音颤抖地说道:“殿下,这……这如何使得?”

    朱厚炜噙着眼泪叹息道:”收下吧!没什么使不得的。是朝廷对不起你们,没有治理好这个天下。我替他们赎罪!”

    此言一出,在场所有人都瞠目结舌,这话传出去可不得了,诽谤朝廷,可算得上大不敬。即使你是皇子,那些御史言官肯定会弹劾,让朝廷予以严厉惩处。

    朱厚炜心中愤懑,根本不在乎这些,继续说道:“老何,麻烦你回去一趟,告诉父皇。本王打算留在福山千户所,不让这里的乡亲过上好日子,本王绝不离开这里。”

    何鼎大吃一惊,扑通一声就跪倒在地,哀求道:“殿下,这可使不得啊!皇上还盼着殿下回去呀!”

    朱厚炜抢过去把他拉起,态度坚决,说:“孤意已决!老何,把我的原话告诉父皇,不能够让我们的军人流血又流泪。孤要替大明朝堂上的衮衮诸公赎罪!

    老何,回去把我的实验室搬来,告诉我父皇,请把福山所封给我作封地,把福山千户所的班军调回来给我作卫队。三年以后,我还父皇一个天下第一千户所。”

    这天下午,此言一经传出,整个福山千户所哭作一团……

    (未完待续)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