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买通名妓欲钻营-《大明皇弟》


    第(2/3)页

    “什么!”

    惊闻噩耗,朱厚炜眼泪顿时流了下来。

    ……

    事情回到十几天前,克扣伙食案牵扯出白莲教,弘治皇帝又马上遇刺,所幸王玉拼死护驾,朱祐樘只是受了一点弩矢擦伤,并没被刺客击中要害。等护卫擒住刺客时,这刺客已经自杀身亡。

    太医赶过来时,朱祐樘已经昏迷不醒。那只弩箭上竟然有毒,太医很快判定这是草原上常用的乌头毒,于是对症下药,及时抢救。吃了太医祛毒的汤药,不过二三天,病情就显着减轻,开头几天还挪步到西暖阁批了几道折子。

    消息传出来,日夜守在内阁须臾不敢离开的几位辅臣才大大松了一口气,庆幸皇帝逃过一劫。不过还没过几天,情况又发生了突变,遇刺后第五天,皇帝在乾清突然晕倒,还当场口吐鲜血,再次昏迷了过去。

    太医仔细检查后,这才发现那弩矢上还有一种不知名的毒素,太医院无人懂得救治。想尽了各种办法,也收效甚微。朱祐樘生命垂危,随时可能驾崩。

    皇帝病危,首辅李东阳请示过张皇后,立刻传令京师戒严,所有的军队必须归营,不得外出。东厂、锦衣卫加强巡查,以防宵小作乱。太子迟迟未归,国不可一日无君,太子回归之前,由张皇后暂时代替皇帝行使职权。

    弘治二十二年五月初四,接到急报的太子朱厚照、卫王朱厚炜一路上马不停蹄,匆匆赶回京城,弘治皇帝病情越发严重,身体每况愈下,已是残灯将灭。朱祐樘熬到五月六日中午时分,便在群臣和太子朱厚照、卫王朱厚炜等亲人的痛哭声中去世了。

    十天之后,即五月十八日,十九岁的皇太子即位,以第二年为正德元年(1510),新继位的皇帝即太子朱厚照,这比他原时空整整推迟了五年时间继位。

    朱厚炜这只蝴蝶的翅膀扇动,并没有太过改变朱祐樘短寿的命运,这一年朱祐樘仅仅四十一岁,比原时空多活了五年。正是这五年弘治皇帝推动的改革,为即将开始的正德时代,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这多少可以弥补一点朱厚炜的遗憾。

    大明正式进入了正德时代,朱厚照当了皇帝以后,也没有亏待他唯一的弟弟。朱厚炜也成了大明王朝唯一的嫡亲亲王,获封一品镇国亲王封号——齐王。

    齐王朱厚炜的封地也增加了不少,除了原有的登莱、金州卫、淡马锡,应朱厚炜的请求,朱厚照还增加了整个奴尔干都司以及台湾岛、舟山岛、崇明岛、香港岛作为齐王的新封地。

    因为这些封地不是岛屿就是苦寒之地。朱厚照还觉得心里有些过意不去,觉得对齐王有所亏欠。朝廷大臣也觉得这位齐王深明大义,懂得进退。所以这次封赏很快就得到了批准。

    说实话,朱厚炜对自己这位皇帝哥哥还是蛮有信心的,这份信心除了他带给朱厚照的变化,还有后世华夏一位伟人的评价。

    在后世清朝时期,朱厚照经常被当做皇子的反面教材,如果皇子不好好读书或者贪玩的话,马上就会受到批评:“你这样做,难道是想学前明的朱厚照吗?”一旦皇子听到这样的话,立即就会用功读书,不再贪玩。

    然而,同样是这个明武宗朱厚照,一代伟人***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他在读完《明史》后曾这样说到:“明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两个皇帝搞得比较好,明武宗,明英宗还稍好一些外,其他的皇帝都做得不好,尽做坏事。”

    既然***直接点名说明武宗朱厚照比其他皇帝稍好一些,那也就是肯定了朱厚照当皇帝还是合格的。伟人的话,更加增强了朱厚炜的信心。

    安葬完弘治皇帝后,卫王朱厚炜立刻陛辞回到了登莱,他打算埋头发展自己的封地。从此不再过问朝政。他相信自己这位大哥一定有手腕治理好朝政,这毕竟是属于朱厚照的时代。

    当然,最主要的原因也是为了避嫌,皇权之下,没有亲情。这一点他很明白。能够低调就尽量低调,猥琐发展才是王道。

    ……

    时光匆匆,转眼就到了正德元年四月,朱厚照经过一系列人事的调整和布置,渐渐稳定的朝局,正德元年的京察也即将来临,这既是难关也是机遇,很多官员各显神通,施展手段。只不过是为了屁股下面的那把官椅子。

    南京城内,酉时刚过,挂在夫子庙檐角上的夕阳,已经一缕一缕地收尽了。秦淮河一曲碧波,也渐次朦胧起来。周廷皓坐着一乘四人暖轿,兴冲冲地来到倚翠楼。

    自从燕王朱棣篡了侄儿建文帝的皇位,把个皇城迁到北京,这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钦定的首都南京,便成了留都。但因为明太祖的皇陵在南京,龙脉之所出的安徽凤阳也离南京不远,朱家后代的皇帝,出于对祖宗的尊敬,至少在名分上,还是保留了南京的特殊政治地位。

    除了内阁之外,一应的政府机构,如宗人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詹事府、翰林院、国子监、太常寺、鸿胪寺、六科、行人司、钦天监、太医院、五城兵马司等等,凡北京有的,南京也都保留了一套。

    北京所在府为顺天府,南京所在府为应天府。不过,北京政府管的是实事儿,而南京的政府,除了像兵部守备,总督粮储的户部右侍郎,管理后湖黄册的户科给事中这样为数不多的要职之外,大部分官位,都形同虚设。

    由于实际的政治权力掌握在北京政府手中,南京的政府官员,大都是仕途失意之人,或者是为了照顾级别,安排来南京当一个“养鸟尚书”或者“莳花御史”。尽管两府级别一样,但是同样品级的官员,由北京调往南京就是一种贬谪,由南京调往北京则被人们视为可喜可贺的升迁。

    因此,一大批受到排挤或者没有靠山的官员都聚集在南京,尽情享受留都官员的那一份闲情逸致。享受闲情逸致,出门有禅客书童,进屋有佳肴美妾。对月弹琴,扫雪烹茶,名士分韵,佳人佐酒,应该说是人世间第一等的乐事。

    但官场上的人,除了白发催人晋升无望,或疾病缠身心志颓唐,一般的人,又有谁不想奔奔前程呢?公务之暇,可以由着性子,怎么玩得开心就怎么玩,话又说回来,当官没捞到一个肥缺,又哪有本钱来玩得开心呢?

    眼瞅着一年一度的京察和考栏来了,就为着这一层,南京政府里头的官员,大都削尖脑袋,使出浑身解数钻门路巴结京师朝廷中那些有权有势的大臣,以图在京察考核时,有个人帮着说说话。

    常言道,朝中有人好做官,只要椅子背后有人,就不愁没有时来运转,升官坐肥缺的时候。

    眼下这位走进倚翠楼中的周廷皓就正是这样一个人。今晚,他准备在这里宴请京城里来的一个名叫刘成的人吃花酒。周廷皓现任南京工部主事。

    周廷皓,字伯达,河南洛阳新安人。他是弘治二年进士。他很走运,甫入仕途,就遇到了弘治皇帝拨乱反正,清理成化朝的官员,很多官位出现了空缺。他幸运地被任命为户部府仓大使。别小看这个府仓大使,虽然官阶只有九品,却是一个天大的肥缺。

    大凡朝廷一切用度,如永安南邑等州的银货,云南大甸等州的琥珀、宝玉和象牙,永州的零陵香,广州府的沉香、藿香,润柳鄂衡等州的石绿,辰溪州的朱砂,楠州的白粉,严州的雄黄,益州的大小黄白麻纸,宣衢等州的案纸,蒲州的百日油细薄白纸,河南府的兔皮,晋汾等州的狸皮,越州的竹管,泾州的蜡烛,郑州的毡,邓州的胶,虢州的席,鄜州的麻,凡四方所献金玉珠贝珍馐玩好之物,都得由他这个承运库大使验收入库。

    周廷皓说各地缴纳的货物合格,那就百无一事。他若挑肥拣瘦,偏要在鸡蛋中寻出气味儿来,得,你这货物就交不出去。须知一州之长,除了守土安民的本职之外,第一号重责,就是按规定每年向朝廷交纳这些地方上的珍品出产。一旦这些货物不能按质如数交纳,等于是违抗君命,你这头上的乌纱帽还戴得安稳么?

    因此,为了上缴的货物能顺利验收,各个州府前来送货时,都要预先准备一份厚礼送给这个府仓大使。周廷皓在这个肥缺上干了数年,家里等于开了个钱庄,几年下来,连解溲的夜壶,都换成了一把银制的,在他年的同科进士中,这家伙不显山不露水的发了大财。

    手头有钱,就好照应人。他使出大把大把的银钱,把个户部和吏部的头头脑脑们招呼得服服帖帖,位置坐的很稳。弘治十五年,又升迁到盐运司判官的任上,这又是一个肥得流油的差事。

    但天有不测风云,正当周廷皓官运亨通大扯顺风旗时,却没想到弘治十六年他的父亲病逝。按明太祖订下的律条,父母双亲去世,官员必须卸职回老家丁忧三年。

    周廷皓回到乡下守制,好不容易挨过三年,回到京城,一个报告打到吏部等待复职。不想这时候,家乡的县太爷给他奏了一本上去,说他守制时违反天条,居然和族中子弟饮酒作乐,还吹吹打打纳了一个小妾。这样不守孝道,哪里还能复官!

    这真个是祸从天降,但他是自作自受,责任还在周廷皓自己。回到洛阳新安时,他自恃京官出身,又有的是钱,回到家乡守制,全然不把县太爷放在眼里。他不主动去县衙门拜访不说,新安县太爷来看他,他居然当着族人的面,数落县太爷的不是。

    不怕对头事,就怕对头人,因此,当他回京时,新安县太爷便奏上了这么一个本。在以孝治天下的明朝,这可是一件十恶不赦的事。平空落下这么一个祸来,周廷皓只好自认倒霉。

    出事的时候,内阁首辅还是刘健。刘健同时还兼着吏部尚书,可以说是权倾朝野,周廷皓本也是一个极会钻营的主儿,他人上托人,保上托保,居然认识了同为河南老乡的内阁首辅臣刘健的儿子刘杰,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情,给了刘杰一万两银子的厚礼,没想到,刘杰居然把事儿给他办成了。

    不但帮他洗脱了罪名,照常例补,还由从六品升到了正六品。只是位子挪了,由盐运司判官变成了南京的工部主事。官虽然升了,却是一个无所事事的闲官。周廷皓哪里吃得住这个,到任一年,进部衙办事只当是点卯,一门心思都用在巴结京城有权势的官员上头。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不,他打听到北京来的这个名叫刘成的人,是前天到的南京。他一来,就受到了应天府官员们的关注,因为他一不是什么官员,二也没什么功名,却居然是拿着一张兵部的勘合驰驿而来。而且来的当天,权倾一方的南京守备太监蒋聪就在稻香楼上为之摆筵接风。

    这么一个神秘人物,立刻引起了周廷皓的兴趣,经各方打听,才探知这个刘成是当今秉笔太监兼东厂掌印刘谨的大管家,如今也是簪缨之人,此人原本是刘谨的叔伯亲戚,本姓谈,是刘谨的本家。刘谨原本也姓谈,进宫才改姓的刘。刘谨发迹之后,出钱为刘成捐了一个从六品的锦衣卫签事。

    刘谨的大名,周廷皓这样消息灵通的人哪有不知的。他是正德皇帝还在东宫时的老人,朱厚照一直对他很信任。朱厚照继位以后,刘谨立马顶替王玉,成了秉笔大太监,据说此人连字都不识得几个,居然能够获取这个内廷高位,可见当今皇帝对他的宠幸。

    得到消息后,周廷皓就琢磨若能攀上这个高枝儿,或许是一条晋升之路。于是他通过一个平素有些来往的南京内府的管事牌子,和刘成交换了名帖。

    今天夜里,又包下了这座倚翠楼,让秦淮河当红名妓陈小小陪陪这位刘公公的大管家。

    这里要说明一下:明朝的司礼太监,每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照应官人,被称作“各家私臣”。这些私臣各有名衔,各掌其事。如掌家,实乃一家主管。管家负责办理食物,出纳银两。上房管理箱柜锁钥,司房一职则负责批发文书,誊写应奏文书一应事项。

    这些私臣,既可以是阉人,也可以是正常人。例如这刘成,便是一个有着妻儿老小的人物。在刘府中,他担任掌家之职,可以说是深得刘谨信任。

    南京为六朝故都,素有“北地胭脂,南朝金粉”之誉。衣冠文物,甲于江南。白下青溪,桃叶团扇,冶艳名姝,不绝于史。早在洪武初年,朱元璋就敕令建造轻烟、淡粉、梅妍、柳翠等十四楼以容纳官妓,风流天下,盛极一时。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