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在沈璘的引导和介绍下,刘宽将火力发电站一期工程建筑都视察了一遍,并当场检验了其中建筑物的质量。 见建筑质量确实达到了所需的标准,他满意地点了点头。 “既然第一期工程圆满完成了,那么就准备一番,挑个日子开始二期工程。” “争取在今秋之前,能完成整个火力发电站的建设及运行试验,给京师的朝廷各衙门供上电。” 沈璘点头,“下官定尽力督办好此事。” 刘宽没说给京师百姓供上电的大话。 过去几年因老朱改革各种政策,鼓励商贸并开海,加速了京师的人口吸聚速度,如今京师人口已经达到了八十多万。 如果加上一些客居于京师的旅人、商贾等,很可能有九十万人口。 想要让这么多百姓用上电,就算这座带着试验性质的火力发电站产电量能跟上,大明而今的电线、电灯产量也跟不上。 事实上,如今电线、电灯在大明属于特殊用品,并没有上市销售给民间——其价值暂时是无法用钱衡量的。 电灯的制造仍多依赖匠人手工,且成品率相当低,因此使制造成本变得颇高。 电线的制造同样不简单,丝棉纸这三类材料虽常见,但想要制作成复合材料并不容易。而橡胶目前仍依赖于中美、南美的采收,再运回大明,价值自然低不了。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杂七杂八的问题。 可以这么说,大明虽然在刘宽的帮助下搞起了火力发电站,甚至大明皇宫已经用上了电,各衙门也将在不久的将来用上电。 但想要让广大平民百姓也用上电,却还有颇长的路要走··· 刘宽鼓励了沈璘等官吏、匠人一番后,又着重提醒了下施工安全问题,这才带着随员、护卫们离开。 回到天工院衙门,刘宽便在职房开始处理一些公务文书。 约莫过了一个多小时,天工院内的钟声便跟附近钟塔的钟声一起响起来,却是到了下午五点下职的时间。 穿越前刘宽便不喜欢加班,只是那时候没得选择,为了保住工作不得不加班。 如今他身为天工院一把手,可以说除了老朱没人能让他加班。 略微收拾了下桌面,他便匆匆离开了天工院,却没有回家,而是带着随从、护卫前往内城承恩寺、洞神宫北边一座临街的普通大院。 这里是老朱奖励给他的临街店铺之一,原来是做布匹、绸缎买卖的。 临街一面是长约十丈、宽五六丈的门面房,后面则是附带了东西偏院的一座大院子。 因地理位置不错,之前几年这座布庄每年都能给刘府带来上千贯的进项。 不过今年开春后,刘宽却是让府中将这座布庄的生意停了,又让管事找来民间的施工队,将里外都改造装修了一番。 当刘宽到来时,太阳早已下山,天色变暗,门面房外已挂上了灯笼,院子里亦燃起了灯火。 可以看到,这门面房的大门一侧,低调地挂着一幅迥异于此时风格的竖长木牌,上面书写着五个大字——自然杂志社! 原来的门面房内一个年轻人正在擦拭桌椅,瞧见刘宽进来,立马上前作揖道:“见过伯爷!” 此人是社里招的勤杂工,名叫伍先,年十七,学业不成,偏又喜好自然科学,且家住附近。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