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泰国军政府更是将这些狂想转化成了现实行动。与日国结盟侵犯周边地区,甚至觊觎云南的西双版纳等领土。” “新朝建立后,泛泰主义仍在东南亚有颇大影响力,正是为了防备这种泛泰主义,才将国内泰族更名为傣族。” 到这里,该视频第一个章节“半字之差”结束了,并由此引出了该视频的主要内容,即“泛泰主义”如何源起与发展的。 朱元璋等人也对泛泰主义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了解到了后世暹罗国的野心。 蓝玉更是低声道,“真没有想到小小暹罗,竟然也妄图北侵大明,当真是找死。” 没人接他的话,因为视频进入了第二个小章节——傣泰南北。 “假如我们能穿越回五百年前的西双版纳,问当地人泰国在哪里,他很可能会说,你找泰国的话,那就是我们这儿啊。” “什么,你说南边的暹罗?对不起,跟那帮人不熟,而且那帮人太不正宗了,代表不了泰人。” “因为在古代,泰人就是这样一个内部差异极大的族群——傣泰人,是壮侗语族群的一支,而壮侗语族群的前身则是先秦中古时期的百越人,包括今天的壮族、侗族、水族、布依族等等。” “公元七到十二世纪,中国西南的汉藏语人群先后建立了南诏、大理、骠国、缅甸等区域强国,而傣泰人还不具备成熟的政体,处于较为原始的农业村社阶段。” “他们有些是国家的臣民,有些游离于国家体系之外。在这几百年间,傣泰人逐渐向东南半岛迁徙扩散,与当地人混合交融,并且在语言上同化了大量当地居民。” “总体来说,按照向南迁徙的深入程度,傣泰人可以分为两部份。” “一部分深入昭披耶河、湄公河流域,最终占据了南方的富饶河谷地区,建立了暹罗、老挝等东南亚王权国家,被统称为十二昭泰。” “另一部分则留在东南亚北部山区,建立了一大批傣泰人的小王国,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被称为‘十九昭法’。” “从国家实力来看,南方的十二昭泰显然强于北方的十九昭法。因为内南方傣泰人占据的河谷更适合国家发展,而且大量吸收了孟人、高缅人的政治及文化成果,在高棉帝国等古国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王国。” “13世纪,南方的素可泰王国发展成为地区大国,在兰甘亨大王的带领下,素可泰人依据高棉文字创制了泰文,全面拥抱了南传佛教,打造了一个典型的印度——高棉式国家···” 视频的第二小节“傣泰南北”主要讲的是十二昭泰及十九昭法中主要国家的发展,以及在历史上的衍变,如素可泰王国、暹罗王国等。 等到第三小章节,才讲到视频的核心内容“从暹罗到泰国”。 故名思意,就是暹罗王国是如何变成后世泰国的。 这里面,法国入侵后所带来的西方文化可以说有很大影响。 暹罗皇帝拉玛六世因为当时中国清王朝灭亡后的巨大变化,对中国产生了巨大提防,乃至敌意。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