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风云变化时将逼-《大明皇弟》
第(2/3)页
李东阳心中暗暗点了个赞。这位爷果然比宫中那位,更显王者的霸气。心中这样想,动作却不敢怠慢。赶紧深施一礼,说道:“臣等奉皇上圣谕,郊迎齐王殿下凯旋归来,本官代表文物百官为齐王贺,为大明贺,为天下百姓贺!”
“臣弟叩谢皇上隆恩,实不敢当此美誉,此乃皇上洪福齐天,三军用命,臣弟不敢居功。臣弟为皇上贺!荣耀属于皇帝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三军同呼:“荣耀属于皇帝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三军的欢呼声连成一片,声振云霄。此时鼓乐大起,三百伶人扯着嗓子唱到:“王将班师,大功告成,止戈止武,归我田园,壮士卸甲,天下安宁!”
歌声中,轰轰烈烈的郊迎仪式正式开始,朝廷的礼仪冗长又繁琐,朱厚炜在礼部官员的引导下,完成一项项礼仪。这一趟下来,把他弄得头晕脑胀。临近午时,他才正式走入了紫禁城。
即将再一次走进这个从小生活过的地方,朱厚炜心情复杂无比。时过境迁,这里早已经物是人非。不知道待会兄弟再次相见,兄皇弟臣,那份感情还在不在?
郊迎礼仪结束后,因为队伍中随行的还有一百八十多位部落首领,按照朝廷礼仪,将举行正式的觐见仪式。
觐见的地址定在了金台。皇上朱厚照在皇极门金台御幄中升座,京师中凡四品以上官员待鸣鞭后,分文东武西鱼贯入门行叩头礼,然后登阶循廊分班侍立。
至于等待召见的各部首领,以及那些级别较低的官员,则只能候于午门之外,在鸿胪寺官员的导引下行五拜三叩之礼,然后北向拱立静候旨意。
只听得三通鼓响,午门立时洞开。禁军旗校早已手执戈矛先行护道排列,盔甲兵器光芒耀眼自是不容逼视。鼓声刚停,两匹披红挂绿的朝象被御马监的内侍牵出午门,在门洞两边站好,各把长鼻伸出挽搭成桥。
此时御钟响起,够级别的显官大僚肃衣列队从象鼻桥下进了午门,这样宏大的场面,恢弘的气势,让那些来自苦寒之地的部落酋长们看得目瞪口呆,心中顿时升起一股敬畏。礼部鸿胪寺官员清点觐见部落酋长人数之后,手持黄册名簿报了进去。
不一会儿,传旨太监便来到皇极门外的台阶上,尖着嗓子喊道:
“皇上有旨——召齐王、内阁、五府、六部众皆至——”
朱厚炜率先出班,走上登殿的台阶,只见御幄正中,朱厚照正满面春风地看着他,朱厚炜朝御幄走去,两年未曾相见,心中不可能我感到激动。皇帝如今蓄了胡子,比以前少了一分轻挑,多了几分庄严。御椅背后,护卫丹陛的锦衣力士撑着五把巨大金伞,以及四柄大团扇纹丝不动,衬托得朱厚照更显得英明神武。
朱厚炜在丹陛之下站定,按照大朝会的礼仪,一丝不苟的三拜九叩,礼毕,大声说道:“臣弟齐王厚炜,叩见皇帝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只见正德皇帝虚扶一下,温言说道:“齐王免礼,征战辛苦。给齐王赐坐!”
“谢皇上!”
朱厚炜立刻拜谢。待他在丹陛左侧绵凳上坐定,正德皇帝的手一挥,殿门前叭、叭、叭三声清脆的鞭响,接着传来一声高亢的喊声:“圣——旨——到——”
传旨太监的嗓子经过专门训练,这三个字似吼非吼,却悠扬婉转传到午门之外。
刹那间,从午门外广场到皇极门前御道两侧以及金台御幄两厢檐柱间,近千名文武官员哗啦啦一齐跪下,午门外刚才还是一片叽叽喳喳窃窃私语的场面,顿时变得鸦雀无声。
阳光恰好也在此时从云层中钻了出来,皇极门门楼上覆盖的琉璃瓦,反射出一片耀眼光芒。跪着的众位官员和觐见的各部落首领头也不敢抬,只听得一阵笃、笃、笃的脚步声走上了金台前的丹墀,接着听到有人大声宣读: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从来帝王之治天下,未尝不以敬天法祖为首务。敬天法祖之实在柔远能迩、休养苍生,共四海之利为利、一天下之心为心,保邦于未危、致治于未乱,夙夜孜孜,寤寐不遑,为久远之国计,庶乎近之。
朕自御极以来,虽不敢自谓能移风易俗、家给人足,上拟三代明圣之主,而欲致海宇升平,人民乐业,孜孜汲汲、小心敬慎,夙夜不遑,未尝少懈。
若帝王仔肩甚重,无可旁诿,岂臣下所可以比拟?臣下可仕则仕,可止则止,年老致政而归,抱子弄孙,犹得优游自适。
为君者勤劬一生了无休息之日,如舜虽称无为而治,然身殁于苍梧,禹乘四载,胼手胝足,终于会稽,此皆勤劳政事、巡行周历,不遑宁处,岂可谓之崇尚无为、清静自持乎。
赖天地宗社之默佑,今齐王厚炜平定北蛮,去华夏一大患,功在当世,利在千秋。厚炜者,乃孝宗皇帝嫡次子,朕之骨肉同胞,英果智慧,才智博学,无出其右。
朕经深思熟虑,任命齐王为军机总理大臣,内阁之外,设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朕处理政务……”
听到这里,齐王朱厚炜脑子轰的一下,一片空白。尼玛,朱厚照唱的是哪一出,俺是不是走错门了!咋出现了一个军机处呢?拜托!这是大明,不是大清。皇帝哥哥呀!你是正德,不是雍正啊!俺是不是拿错剧本了?
下面的文物百官也是一片哗然,好嘛!这位万岁爷想一出是一出,搞出一个不伦不类的军机处出来,这唱的是哪一出啊?
头脑稍微活泛一点的,如李东阳之流,立刻洞悉了皇帝的用意。皇帝这样做,目的明确。摆明了是要分内阁权利,搞出个勋贵和文官共同执掌的权力机关出来。如果不站在文官的角度看,这手段的确是无比的高明。
朱厚炜暗自心惊,他很快体会到正德皇帝的真实用意。还真是不敢小觑这位大哥的政治智慧啊!正德皇帝看上去浑不吝,其实是装傻充愣,他借着这次大胜,赏赐前果断出手,新设军机处,借此压制文官集团。从这可以看出,他打算扭转自土木堡之变以来,文官一家独大的不利局面,加强皇权。
公元1449年,史称土木堡之变。引起连锁效应,直接导致明朝国力逐渐衰弱。在后世,正史如此记载,瓦刺部落不服大明,在边境不断制造摩擦。
明英宗朱祁镇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反对御驾亲征,由于太监专权,不懂军事,指挥混乱,导致明朝二十二万大军被六万瓦刺军围歼,皇帝也被俘虏。
这一仗,永乐大帝留下来的家底被败个精光。要不是后来于谦力排众议不迁都,力挽狂澜赢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把瓦刺赶回老家。明朝也许真的会变成北明南明。更要命的是,这一战让大明朝的武将集团损失殆尽。
跟随永乐大帝南征北战,从血雨腥风里磨砺出来的一批贵勋,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西宁侯宋瑛,武进伯朱冕,平乡伯陈怀,驸马都尉井源,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全部战死沙场。
土木堡之变最大的得益者是谁?瓦刺?非也。而是明朝的文官集团。此战武将集团被一扫而空,朝廷从此文武失衡,武将再也抬不起头,文官一家独大,后世的李如松,戚继光等战功再怎么辉煌,都不具有朝堂话语权。
后世有人就曾怀疑土木堡之变是文官集团利用瓦刺发动的一场政变!目的是彻底摧毁牵制自己的武将功勋。一个“变”字尽说其中奥妙。从而得出几点疑问?
其实这很有道理,也经得起推敲。譬如说:明英宗为何仓促出兵?也许边境门户大开,发生不得不起兵的紧急战况。
还有就是,行军路线为何一改再改?也许有人泄漏军机导致行军中途不断被敌人骚袭。
更加奇葩的是,御驾亲征,粮草为何供应不足?也许后方根本没有调配粮草。
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还有,土木堡周边有明朝军事重镇,为何陷入绝境的明军得不到救援?也许援兵压根就按兵不动。
综如上述种种疑问,朱厚炜来到这个时代后,特意查找了相关的资料和当时的记录。
疑点实在太多,这不得不让人产生怀疑。记得有一回,兄弟俩一起出海的时候,朱厚炜曾经提出过这些疑问,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没想到这位正德皇帝,不动声色的记在了心里。现在他的反击就来了,而且是如此的凌厉!
或许有人说这一切都是猜测。一切都是也许,扑朔迷离的迷雾之中只看到零星的碎片根本拼凑不起完整,这些碎片告诉人们英宗如何糊涂,王振如何混账,他们自然要为失败承担责任。但是朱厚炜他所看到更多的是:真相不重要,结果才重要!结果是文官集团制霸大明朝堂。
在原时空的历史上,明朝文官集团的弊端从土木堡之变后就开始显现,这群头戴乌纱帽,身穿盘补服的官吏仪表堂堂,风度翩翩。饱读诗书,带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进入庙堂尽心尽责,忠于国家。但真的能这样吗?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