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风云变化时将逼-《大明皇弟》


    第(3/3)页

    来自后世的朱厚炜很清楚这种权力失衡带来的弊端。也许弘治皇帝也知道,可他无力回天,也没有那个魄力和智慧。正德皇帝呢?他肯定也明白这个道理,只不过在原来的时空,他首先利用的是刘瑾打压文官集团,结果刘瑾栽了。后来又利用武将,结果钱宁、江彬不争气,也栽了!正德皇帝也莫名其妙的三十一岁就挂了。整件事怎么看,怎么都透着蹊跷。

    朱厚炜对这段历史还是很熟悉的,他是一个阴谋论者,来到这个时空以后,他对文官有所防备,无论他后世的名声多好,他也不敢轻信。后世有位教授易中天讲过:

    “自隋唐而宋元,经过七百多年探索,文官制度已经完善,官僚政治已经成熟”。

    “自隋唐而宋元,经过七百多年探索,文官制度已经完善,官僚政治已经成熟”。

    从某种意义讲,这样的完善和成熟靠的就是这帮文官的功劳,宋朝是文官的一个巅峰,可以说,纵观大宋,与士大夫共天下,的确不是一句空话。

    大明从开国起,朱元璋,朱棣这对父子用重典治国把文臣收拾的服服帖帖,手段凶狠世所罕见,严刑峻法花样百出。

    砍脑袋都算是轻的。其他诸如车裂,凌迟,阉割,抽肠,挖膝盖,浇开水,剥皮实草,极刑都被演绎成了死亡艺术。

    俗话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明朝后期的文臣就站在了老朱家的对立面,既惧怕皇权,又憎恨皇权。大臣不喜欢皇帝,皇帝也不喜欢大臣。

    纵观大明的历史,皇帝和文官是离心离德的。文官拼死命篡取权力,权力就是最大的安全感。一朝当权,可以在制度上打造更加巩固自己集团的体制。最终有依据向皇权叫板,他们也不怕有什么样的结果。

    看看明朝的历史吧,你可以深切感受到文官的疯狂。明初一过不再用重典,大不了被挺仗,熬不过被打死,就博取了直官,谏官的美名,熬过没打死,那是名震天下,受百姓敬仰。

    被下大狱,那也一人做事一人当,明朝传统,文官犯罪往往不牵连家属。运气好的如海瑞海青天,都被打入死牢了还有活着出来的机会。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六品官都能够流芳千古。

    但是明朝文官不是每个人都能像海瑞那样清正廉明。更多的文官是在坏规矩坏秩序坏大事。像是一种报复,报复老朱剥皮实草的行为,报复小朱诛人十族的行为。在原时空,正德以后,皇权被压制到都有虚君思想,差点就是君主立宪,嘉靖二十年不上朝,万历三十年不上朝,皇帝罢工国家机器照样转。明中后期言论越来越自由,社会越来越开放,文官也就越来越爱内斗骂人,最后演变成了党争。

    实事求是的讲,明亡于党争,流寇。而党争是明朝文臣的大手笔,流寇主要还是党争的恶果。无论党争还是流寇,明朝文官集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怪不得崇祯自杀殉国时说过一句著名的话:

    朕非亡国之君,尔等皆是亡国之臣。

    朕非亡国之君,尔等皆是亡国之臣。

    接到这样的任命,朱厚炜直冒虚汗,说实话他心里根本没有底。这位大哥是把他往坑里扔啊!

    也难怪朱厚炜害怕,俗话说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更不要说,其实明朝文官的战斗力并不弱,别以为他们只会耍嘴炮,他们是能动口不动手,但真的要是动起手来,连沙场嘶杀职业的武官都要忌他们这群书生三分。

    土木堡之变后,发生了一件恒古未闻的朝堂斗殴事件-武门血案,一群文官当着明代宗朱祁钰的面,在朝堂上和锦衣卫斗殴,竟然把锦衣卫都指挥使给活活打死。

    给事中王竑指责锦衣卫首领马顺是奸党,双方厮打,引发群殴,锦衣卫这边被打死了三个高官。当时于谦劝架,官服都被撕破。斗殴血溅朝堂的事情,估计只有明朝这些官员能干的出来。

    在原来的时空,正德皇帝驾崩后,因无嗣子,所以大臣们从旁支选择王子继承,兄终弟及的继位方式却引发了一件我的爹我不能叫爹的奇葩事件,原时空的历史上叫大礼仪之争。

    一群文臣要新继位的嘉靖皇帝认朱厚照为亲哥,认朱厚照爹为亲爹,原因是嘉靖的皇位从他们那儿继承下来的,实际情况朱厚照是嘉靖的堂哥,朱厚照的爹是嘉靖的伯伯。认爹认哥都好说,过分的是要嘉靖改口叫自己的亲爹为叔父。嘉靖坚决不干,不仅不干,还要追封自己老爹为皇帝。

    一开始君臣文斗,最后演变成了武斗,文官不服,那就打板子,有一百多个官员被打,两百多个官员被下了大牢。敢给皇帝指派老爹的事情,估计只有明朝这些官员能干的出来。

    万历皇帝想立最喜爱第三子福王朱常洵为太子,偏偏碍于宗法制度,明朝有立嫡立长的传统,群臣拥戴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万历皇帝却提出要三王并封,双方僵持不下,整整争了二十年,最后以万历皇帝妥协而结束了这一场旷日持久的国本之争。

    期间双方剑拔弩张时,群臣提出集体辞职来抗议。万历是中国历史上被大臣骂的最惨的皇帝,有人骂他丧失志气,有人骂他贪财好色,有人骂他没病装病,更有人大胆到骂他禽兽不如。

    深受立储之苦,骂声之苦的万历干脆不上朝,既然挣脱不了礼法约束那我就不上朝不管事不见你们免得烦心。敢和皇帝僵持到如此地步,估计只有明朝这些官员能干的出来。

    历史上宋朝也是重文轻武,宋朝文官集团也很强势,为何宋朝的文臣普遍比明朝文臣综合素质要高?宋臣给人的感觉是儒雅有序,明臣给人的感觉是失控无序。

    这要归功宋朝良好的政治体制与氛围。宋太祖开了个好头,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对文人的保护上升到国家宪法的高度,整个宋朝富养文人,君臣同心同德,亦师亦友,宋亡后有十万宋朝遗老遗少投海殉国,他们是真心热爱这个国家和政权。

    明朝的文官最后时刻什么德性?不说大家也知道。

    究其原因,还是明太祖开了个不好的头,把文臣推倒了自己的对立面,皇家刻薄寡恩的形象就永远铭刻在了读书人心底,读书人一朝当官,别指望他们能和皇帝同心同德,明亡后,不难理解自杀殉国的只有皇帝一人,其他大多朝臣跪在那里迎接李闯王的到来。

    宋朝文人有良好的个人修养与领悟。宋朝读书人思想开放,心性豁达,你看他们爱绘画,爱写字,爱填词。一朝当官,往往对事不对人,司马光旧党,王安石新党,苏轼蜀党,刘挚朔党,程颐洛党,争斗再怎么厉害出发点始终是为国为民,党争失败最高处罚是流放,流放哪里呢?

    富庶之地。你看苏轼贬官后去了杭州,王安石罢相后去了金陵,传统形式是过不了多久又会被重新起用。罢官流放,那恭喜了,下一步就是升官了。

    明朝文人深受八股文毒害,并且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奉若神明,思想禁锢,不讲实际。一朝当官,往往对人不对事,沈一贯浙党,黄彦士楚党,亓诗教齐党,汤宾尹宣党,顾天埈昆党,杨涟东林党。彼此倾轧,相互诋毁,争权夺利,你死我活,群狼式的围攻、暴风雨式的谩骂。

    将团体的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主观上早已失去了为国贡献的意愿。党争失败是身死抄家,君子群而不党,小人党而不群。党争本就不是好事,明朝文臣将党争演绎到了极致,极大消耗内力,加速了明亡的过程。

    熊廷弼经略辽东,居功至伟,满清被打成缩头乌龟,努尔哈赤称他为“熊蛮子”。他倒在了党争的旋涡里。

    卢象升率领天雄军破高迎祥,败张献忠,把闯王李自成打得没了脾气,人称“卢阎王”。他倒在了党争的漩涡里。

    孙传庭总督西北,连战连捷,擒获高迎祥。《明史》下了这样的定论:“传庭死,明亡矣”。他倒在了党争的漩涡里。

    明朝的救星都毁在自己人手里,明朝实亡于文官党争。到明末的时候,尽是一群内斗内行,外战外行的嘴炮,标榜清流,自视清高,在朝堂上慷慨激昂,在国破时作鸟兽散。书生误国文人乱政,古人诚不欺我也。

    朱厚炜很清楚这个军机处的意义。在原来的时空,军机处是雍正皇帝创造出来的。后世有人评价,军机处是由皇帝直接控制的权力中心,在中国古代漫长的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军机处的建立标志着皇权达到了顶峰。

    而今天他确实没想到,正德皇帝竟然提前祭出“军机处”这一大招,直接打中了文官的软肋。可以想象,一旦推行起来,文官的反扑可想而知。

    朱厚炜心中暗忖:难道我这位皇帝哥哥是雍正皇帝穿过来的?可是大哥呀,要玩你自己玩,咋把我推到坑里面?你真是坑弟呀!俺可不想成为“红丸”案的主角,死了还要被后世人骂啊!

    传旨太监刚刚读完圣旨。就在众人目瞪口呆中,朱厚炜扑通一声跪伏在地,眼泪都下来了。

    他哽咽道:“皇上,请收回成命。臣弟不敢奉诏!”

    (未完待续)

      


    第(3/3)页